(中國網事·銳話題·關注簡政放權之一)簡政放權回頭看:群眾還有哪些不滿意? 新華網北京5月13日新媒體專電 推進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是本屆政府開門辦的第一件事。簡政放權、放管結合作為這一重要改革的“先手棋”,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兩年多來,國務院相繼取消和下放800多項行政審批事項,改革成效不斷顯現,極大地釋放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但當前還面臨著如何理順“最先一公里”、落實“最后一公里”和破解“中梗阻”等問題。 “群眾滿不滿意,實踐效果如何”是檢驗簡政放權成效的重要標準。記者采訪梳理,進入“攻堅期”的改革過程中老百姓還有哪些不滿意? 不滿一:某些部門“放責不放權”“你放他不放” 漫畫:戀。 新華社發 徐駿 作 一些地方干部向記者反映,簡政放權改革推進兩年多來,僅僅從數字上看,各類審批權下放已經很充分,但無論是在國家部委層面還是省級層面,動輒上百項的權力下放,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水分”。 湖南省一位縣委書記說,從目前中央和省級下放權力來看,有的部門下放的僅有受理權或初審權,而終審權沒下放到位;有些把決定權下放了,卻留下發證環節,出現一半環節在上級辦、一半環節在縣里辦的現象,群眾覺得不方便,怨氣都撒到了基層政府。 還有基層干部反映,一些部門在下放權力時存在“放責不放權”的現象,復雜的、擔責的權力下放了,操作簡單的、含金量高的、權力特征明顯的、無需承擔重大責任的權力還牢牢地抱在手中。 中部地區一家大型連鎖超市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些涉及新辦企業的審批涉及十幾個部門,只有一兩個部門審批權下放了,原來在市里就可以跑完的審批,現在還得市縣兩級一起跑,“長袖短袖都得顧”。還有些地方后置審批事項權限下放了,前置審批部門或相關聯部門卻沒跟進,導致企業辦事人員省、市、縣跑上跑下,“既耽誤了時間,又影響了效率。”這位企業負責人抱怨說,這樣的“放權”還不如不放。 不滿二:部分審批“由明轉暗” 浙江一位民營企業主告訴記者,大量的行政審批被取消,一開始讓他感到歡欣鼓舞,但很快就發現,這些被“取消”的審批事項又悄悄地轉移到了中介機構。 相對于原來的行政審批,“中介”審批“由明轉暗”,不僅關卡一個沒少,而且更容易出現利益輸送和權力尋租。今年海南省兩會上,海南現代科技集團董事長邢詒川指出:“一個建設項目,從拿地到拿證,要經過24個中介機構的‘關卡’、送審48個評估報告,要想加快審批,就得塞‘加班費’!”原本有章可循的政府審批反而成了無章可循的中介尋租。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胡偉說,靠市場驅動來割政府的肉,該割的差不多都割掉了,剩下的都是割不動啃不動的硬骨頭,需要政府進行自我革命。政府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氣魄推進自身改革,才能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即要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因此,市場化改革的關鍵不在于市場本身,而在于政府簡政放權,進行自我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