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流動人口達2萬余人的混合型社區,如何民主自治管理,構建和諧家園,這曾是讓宜賓縣革坪社區居委會頭疼的事情。人多嘴雜、無所事事、糾紛矛盾凸顯、居民利益訴求各不相同……這樣的社區如何適應城鎮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去年以來,宜賓縣革坪社區探索創新實施集成化點對點服務,化解了這些難題。日前,記者來到宜賓縣柏溪鎮革坪社區一探究竟,零距離感受集成化點對點服務的魅力。 分類集成服務功能,一戶一檔建立服務臺賬 “我參加了電腦技術培訓,如今在打字復印室上班,一個月能收入近千元。多虧了社區幫忙建立臺賬,根據我個人情況提供了就業服務。”居民楊啟洪感嘆。 革坪社區緊扣民需,將服務功能分類集成,一戶一檔建立服務臺賬,全面掌握社區居民家庭及單位結構情況與需求情況。然后根據不同類別的需求,按照屬于幫扶對象的困難群眾、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分類建立幫扶臺賬。社區網格員實行一日一巡制,對社區公共設施維護、背街小巷衛生、突發事件、安全隱患、紅白喜事、居民需求等進行登記,形成民情日記臺賬。按照分類辦理、一事一辦、一結一評議原則,實行公共服務辦理承諾制,及時向居民反饋辦理情況,每月進行辦理情況公示,同時開展居民滿意度測評,一事一檔建立問責臺賬。“四本臺賬”為提高社區服務的針對性、實效性,推進社區服務科學化奠定了基礎。 去年11月,居民王亞平、嚴永芳、王翠芬先后到社區反映雙職工家庭下班時間與幼兒園、小學放學時間不一致,導致父母沒時間接孩子,空當期間孩子無人看護的問題。社區建立民需臺賬后,落實責任人解決,今年初,即召集志愿者建起了“四點半”教學托管室。如今,每天下午會有30多個從幼兒園放學的小朋友來這里開心地看書,在志愿者的指導下做作業、玩游戲。 整合集成服務力量,實現服務全域覆蓋 在四大臺賬分類集成的基礎上,社區整合集成服務力量,通過建立駐區黨組織及黨員干部到社區報到制度、駐區“兩新”黨組織及黨員到社區報到制度、駐區公益志愿者及“兩代表一委員”到社區報到制度進行志愿服務,并與考核表彰掛鉤。 黨員教師、黨員醫生、黨員文體工作者等為社區服務充實了服務力量。“單靠社區工作者難以滿足群眾的服務需求。這幾本臺賬就是報到的登記,如果需要‘編外’社區工作者,我們就會通知他們來幫忙。”社區負責人李彬介紹。 不同群眾需要不同的服務,為解決全域覆蓋服務問題,該社區根據不同地域面積、樓院分布、人口規模、治安情況和居民習慣等,劃分12個網格,每個網格由黨支部書記、居民小組組長、黨小組組長、物業工作人員等組成網格服務員,實行“按格定崗、包片負責”,開展點對點服務。 各類社區志愿者服務力量統一進入社區志愿者工作站,組建“愛心幫扶、文化宣傳、醫療保健、和諧勸導、教育關愛、社區矯正、就業培訓”七支社區義工志愿者服務隊,由義工志愿者服務隊實行一對一點對點志愿服務,統籌開展社區公益服務。 這樣組團式、網格化、多元化的精細化點對點服務,在服務力量上實現整合集成,在服務功能上實現系統集成。 “1+N”多元投入機制,保障有錢辦事 服務力量解決了,經費保障是關鍵。社區以“1+N”方式,即以財政投入為主體,相關職能部門投入、社會捐贈投入、社區集體經濟收益投入等為補充,形成多元化投入機制,確保社區有錢辦事。 如今,社區集成服務中心、黨群學習教育活動室、金橋就業創業孵化室、“四點半”教學托管室、平安和諧服務室、便民家政服務室、趣緣社團活動室、愛心公益義賣室、健美文體室、夕陽紅日間照料室“一中心九室”十個組合式服務平臺全部運行,以“便民、聚民、樂民、助民”為主題的無償服務、低償服務、有償服務三結合的精細化點對點服務,滿足了居民多層次、多形式需求,獲得了群眾的好評。 社區集成化點對點服務于今年6月正式運行,目前已有200余戶居民建立臺賬,為社區居民解決了500余個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問題。 “行動不便的吳德明老人出行問題解決了,雙職工孩子的看護問題解決了,殘疾人江小杰的就業問題解決了……件件實事溫暖民心,我們群眾滿意了,社區工作也就好開展了。”居民柴進稱贊道,“你看現在,我們社區環境變好了,居民愛衛生了,關系融洽了,大事小事居民熱心參與,實現了幸福社區共建共享”。(記者 王明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