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廣西各級干部下鄉幫扶慰問,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問題。圖為婦聯干部來到寧明縣愛店鎮堪愛村丈雞屯,與瑤族婦女一起刺繡黨旗,感謝黨恩。 龐革平 周貽剛攝影報道(人民視覺) 對話人: 王璞 重慶市2012年選調生,現任合川區錢塘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鎮工會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姜成文 江蘇宿遷市宿豫區曹集鄉鄉長 阮愛興 廣西東興市江平鎮巫頭村黨支部書記 凌夏 廣西南寧市青秀區新竹社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基層是什么? 晴雨表 毛細血管 不起眼但最敏感最重要 王璞:就是每天跟老百姓面對面的地方,基層工作就是和群眾打交道。 凌夏:基層就是一線,也是整個社會狀況的晴雨表,基層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礎。 姜成文:基層就像人的毛細血管一樣,雖然不起眼,但是最敏感,也最重要。 為何下基層? 了解國情 土生土長 不舍離開 王璞:中國有句古話,“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我是通過選調來的基層,從象牙塔里出來,缺的不是理論知識,而是對國情現實的了解。在基層鍛煉和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才有可能是最后干成大事的人。 阮愛興:我是土生土長的巫頭村人,直到我大學畢業,村里仍然非常貧窮落后。不忍心看著父老鄉親繼續在苦日子里煎熬,我回到了村里,決心用自己的知識帶領鄉親們摘掉“窮帽子”。這就是我扎根基層的原因。 凌夏:我在社區工作已經是第十三個年頭了。這么多年堅持下來,主要是因為割舍不下與居民之間的感情。他們家里有大事小事都會給我打電話,在路上碰見也會閑聊幾句。如果要我離開這里,還真是舍不得。 “逃離”基層為哪般? 付出多回報少 吃不了苦 發展遭遇“天花板” 凌夏:在我看來,基層社區留不住人的現象較為普遍。去年,一個碩士畢業生分到我們新竹社區后,工作不到半個月就辭職了。不少工作多年的“老社工”也會發出“真的好想逃離這里”的感慨,可見大家對于這份工作的糾結。 阮愛興:巫頭村曾經來過大學生村官,其中有一些人待上幾個月就走了。基層留不住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基層工作繁瑣,有時候還不被群眾理解,開展工作實非易事。其二,村干部的工資待遇不高,微薄的收入對于許多人而言沒有吸引力。其三,一些年輕人比較現實,不甘于留下來“吃苦”,僅把村官作為今后發展的跳板。 王璞:“工作累、待遇低”,這些困難并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年輕干部在基層付出青春,卻往往因為選拔任用上的論資排輩等問題,早早看到了人生的“天花板”,難免心理不平衡,工作懈怠或者心生去意。 怎么看待“小官巨腐”? “蒼蠅”雖小危害大 仕途見頂思想松懈 權力監管不嚴 王璞:基層挺復雜的,基層的政治生態也有其特點。有的干部上到一定級別后,仕途上再無他求,作風開始滑坡,再加上基層講人情世故,他可能會利用參與工程項目、審批業務事項等工作的機會謀取好處。基層政府本身占有的公共資源不算豐富,“蒼蠅”是有,但“巨腐”不多見。究其原因,還是對權力的監管不夠嚴密,一些“民生工程”“實事工程”從立項、實施到驗收,都留下不少漏洞。 阮愛興:我們身邊也出現了一些“反面教材”。去年,鎮上有兩個村的村干部在搞道路建設時,多收了群眾的錢,最后被嚴肅追責。去年8月,村里在換屆選舉的同時,成立了村務監督委員會,其職責主要是監督村兩委的工作,杜絕侵占群眾利益等違法違紀問題的發生。監督委員會的成立,有效遏制了“蒼蠅”的滋生。 姜成文:“蒼蠅”雖小,危害巨大,抓作風建設不能停步。就我們身邊的人和事來說,大多數的基層干部還是好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的開展,讓基層干部腦子里繃緊了作風這根弦。 怎樣求發展? 減負讓干部回歸本職 提高經濟待遇 暢通晉升渠道 王璞:經常和農民打交道,最盼的就是他們過上好日子。具體點說,還是希望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社保、養老等制度,讓廣大農村留守人群得到更多的關愛,讓外出打工的農民返鄉之后不會老無所依。 阮愛興:建議將村委會的任期由3年一屆變為5年一屆。目前的現實是,一些年輕人當上村干部后,需要好幾年時間才能了解情況,摸索出發展思路。換屆周期太短,工作才剛開始人就被換了,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同時,希望繼續加大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凌夏:希望切實給社區減負,讓社區干部回歸本位。目前,社工除了服務群眾外,還需要承擔許多部門下放的工作,甚至需要撿垃圾、撕小廣告等,耗費了大量精力,影響了服務居民的本職工作。加快信息化建設、充實基層工作力量,將非常有利于社區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姜成文:建議提高工資待遇,在經濟上緩解基層干部的生活壓力;加強從嚴治吏,改進工作作風,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暢通晉升渠道,拓寬發展空間,這樣能讓基層干部更有盼頭,工作有勁頭。當然,發展也不一定就是“升官”離開基層,可以通過職級并行等實現。(王云娜、李堅、姚雪青、何首君采訪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