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回答提問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 余曉潔 劉敏) 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8日下午舉行記者會,6位全國政協委員圍繞“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答記者問。
出席記者會的有: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王健林、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力、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和北京人民劇院院長張和平。
馮驥才:文化強國首先要有一個清晰的國家文化形象
馮驥才委員在回答新華社記者提問時說:“文化強國是目標而不是理想,有具體內涵和標準。”
他認為,文化強國首先要有一個清晰的國家文化形象,有鮮明有力的文化精神。
第二,創作出一大批深入人心的時代經典。第三,文化產業真正成為國民經濟支柱。
第四,文化的終極是社會文明。經濟發展到今天,文明日益重要,要建設全民都擁有高素質的文明社會,最終實現文化強國。
“這四點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關系著的。”馮驥才委員說。
王健林: 民營企業文化產業創新性強,敢闖,敢試
王健林委員認為,民營企業在文化產業方面的優勢主要有兩點。“一是創新性強,敢闖,敢試,文化產業是創新產業,最重要的是創新;二是民營企業在機制方面更有優勢。”他說。
在回應民營企業遭遇“玻璃門”、“彈簧門”時,王健林委員表示,這種現象在中國普遍存在。“民營企業希望獲得平等待遇。一是資金投向,國家財政資金主要投向了國有企業。”王健林委員說,另外,政策方面也不平等。比如電影產業,無論是制作還是放映,比例都是不平衡的。
單霽翔:文化是很重要的民生 故宮要永恒地傳給未來
“博物館免費開放,要更多地考慮西部,面向真正需要博物館文化的人。”單霽翔委員說。
他表示,文化也是民生,并且是很重要的民生。
“對于故宮,只有把它作為不可替代的資源來考慮時,才能每走一步都走得實實在在。”單霽翔委員說,一方面要服務觀眾,另一方面要永恒傳給未來。要在開放和保護中找到平衡點。
“現在很多地方熱衷仿唐一條街、仿宋一條街,這不是文化建設的方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亟待保護的真實文物上。”他說,“文化遺產應該是城市中最值得驕傲、最美麗的、最有尊嚴的地方。”
尹力:多創作反映現實的、有分量的藝術精品
尹力委員表示,面對好萊塢的不斷進逼,國內電影市場被不斷蠶食。
“‘狼’真的來了。中國影片還是要貼近生活,反映人的喜怒哀樂。多創作一些記錄反映現實的、有分量的藝術精品。”尹力委員說。
關于電影審查,尹力委員表示,電影審查不是新問題。從電影誕生那一天起,電影審查制度就與各國的電影生產創作相伴而行。審查,實際上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用什么樣的審查尺度的問題。
樊錦詩:以莫高窟為家、以保護為天職
樊錦詩委員表示,數字保護和搶救性保護是保護的兩個方面。
“敦煌研究院成立近七十年來,幾代人以莫高窟為家、以保護為天職,長期把保護作為根本任務,經歷了搶救性保護、科學保護、預防性保護和永久保護。”樊錦詩委員說。
她表示,敦煌的文物遺產,短的有800年、長的有1600年,而且是非常脆弱的壁畫和塑像。這么漂亮、寶貴的文化遺產怎么能留下來?當務之急是要研究怎樣用數字技術把文化財產完整地保護下來,為后世永存這份信息。
談到人才,樊錦詩委員說:“任何事業要發展首先是人才,有人才就有一切。正因為人才難求,就得想辦法自己培養,感情留人、事業留人、待遇留人。”
張和平: “美國大片”進駐 我們必須堅守陣地
張和平委員表示,以后每年有34部“美國大片”進駐中國,對于電影人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必須憑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堅守陣地。
“去年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推出的大題材影片《辛亥革命》獲得過億元的票房,還被寫進政協常委會的工作報告,非常難得。”張和平委員說。
關于體制改革,他表示,文化體制改革是審時度勢的重要戰略部署。2008年以來,隨著11個方面改革舉措的實施,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干部職工積極性空前高漲。
“年輕演員們回歸舞臺,全面承接了老一輩藝術家打下的江山。”張和平委員表示,人藝恢復了包括《茶館》《雷雨》《北京人》在內的20多部經典劇目。此外,不斷進取,陸續推出了《窩頭會館》等原創劇目。
張和平委員透露,今年北京人藝將迎來建院60周年,首都劇場將有21部好戲上演,演出232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