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文化民生,讓文化發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人民群眾,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要求和目標。兩會期間,圍繞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惠民話題,代表委員們集思廣益,建言獻策。
鄭曉幸代表:讓文化共享工程“上星”
“建議政府有關部門給予重視和支持,積極推動文化共享頻道上衛星,讓基層群眾得到更多更便利的實惠。”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廳廳長鄭曉幸表示。
鄭曉幸說,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工程,先后被寫入國家“十一五”“十二五”規劃和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之中。“文化共享工程深受基層群眾的歡迎,被老百姓稱為‘永遠不走的百事通’‘農家的小諸葛’。”鄭曉幸說,百姓在享受到文化共享工程的實惠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不出家門、不用擺弄電腦鍵盤就能查閱到文化共享工程的各類視頻資料,比如種植養殖技術、務工培訓、維權講座等。3年前,遼寧文化共享工程試點與廣電合作實現進村入戶,取得成功,226萬農戶已經可以通過廣播電視收看共享工程信息。
從今年起,國家廣電總局將啟動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十二五”時期進入2億戶家庭,約占中國家庭總數的50%。“為此,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推動文化共享工程與廣電‘戶戶通’工程開展深入合作,積極推動文化共享頻道上衛星。”鄭曉幸表示,這樣一方面減少了各地重復建設投入資金,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直播衛星公共服務效果,實現多方共贏,讓基層群眾得到更多更便利的實惠。
馬立群委員:高校要成為文化惠民的踐行者
“文化惠民是全社會的責任,而高校有著文化惠民的便利條件與人才基礎。高校參與文化惠民,既可以培養教師和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又能為基層群眾送去精神食糧。”全國政協委員、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大學校長馬立群表示,高校要成為文化惠民的踐行者。
馬立群說,高校的文藝團體要走出去,把所創、所導、所排、所演的優秀文藝產品奉獻給社會,還可以通過整合校內外甚至國內外優秀人才資源來增強文化惠民效果。馬立群介紹,多年來,齊齊哈爾大學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使大學文化從相對封閉的校園文化變成開放的社會共享文化。
馬立群表示,要注意培養大學生文化惠民的理念和品行,教導大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到文化惠民的重要性和崇高性,重視大學生的文化惠民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行動上、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增強社會責任感。此外,高校打造文化惠民品牌也應有高校特色。馬立群建議,應當從學校特點出發,努力在保留好傳統、開拓新領域上形成自己的文化惠民項目。
楊瀾委員:調動社會力量促進文化事業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楊瀾表示,文化建設需要很多民間團體、非盈利性機構的參與,但在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事業建設中,仍然面臨著諸多困難。
楊瀾說,與政府直接撥款相比,社會資源的參與使資源調配更為靈活,使用效率更高,形式更具多樣性,更能為文化藝術工作者提供寬松的創造空間。目前,我國許多機構、企業和個人對參與文化事業有很強的意愿,但面臨的問題讓人望而卻步,如社會組織無法獨立注冊,有免稅資質的機構很少,捐贈人和企業不能減免所得稅等。
對此,楊瀾在提案中建議:要改革現行登記管理體制,借鑒上海、廣東、北京等地建立培育發展社會公益組織的孵化基地做法,推行無主管部門的社會組織登記試點。加快公益立法,明確文化公益組織的非營利性質,加強對文化非營利機構的設立、運營、問責、退出機制等方面的監管,規范其信息公開辦法,以社會監督保證其服務公眾的基本屬性,懲治違法營利行為。完善文化非營利機構認定辦法,進一步落實各項優惠政策,盡快制定稅收優惠政策的配套措施,將稅收優惠政策落到實處。修訂部分稅收優惠政策的適用范圍。協調海關等部門對文化非營利機構接受海外捐贈免進口關稅等優惠政策。(記者:劉修兵、張建友、李琤)
- 上一篇:
-
政協委員聚焦文化科技 文化繁榮需要科技引擎
已是第一篇
-
政協委員聚焦文化科技 文化繁榮需要科技引擎
- 下一篇:
-
委員熱議傳統文化 傳承很重要特殊政策有必要
已是最后一篇
-
委員熱議傳統文化 傳承很重要特殊政策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