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結構性減稅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話題,而在文化領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同樣需要減免稅收。全國政協委員、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今年的提案就關注了這一問題,他建議,國家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實行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
5年前,王文章委員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出了“生產性保護”的概念。經過5年的具體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并得到廣泛認同。在今年元宵節期間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參觀時充分肯定了生產性保護的方式,他強調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最積極、最有效、最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的保護傳承方式。同時還指出,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文化工程,也是惠民工程、德政工程。
然而,目前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項目卻面臨著利潤低、稅負重、信貸難等困難,急需國家出臺減免稅收、出口優惠、金融扶持等相關政策?!胺俏镔|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不像一般的工業化生產,多數是個體的、零散的生產狀態,其核心是活態傳承,目的是保護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一般來說,保持了這一基本特性,就很難成為產業性的發展格局?!蓖跷恼挛瘑T表示。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主要適用于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醫藥藥物炮制類項目。在國務院公布的三批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中,這三類項目共342項,占總數的28%。在文化部認定的1488名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這三類傳承人共422名,占總數的28.36%。全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566項,代表性傳承人9564名,從事生產性保護的占近1/3。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不僅使項目傳承人獲得經濟效益,為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同時也增加了社會就業,為年輕人提供了學習傳統技藝的機會。
但是,由于利潤低、稅負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發展依然艱難。“土族盤繡是土族獨有的一種繡法,技藝精湛,做工精細,針法復雜巧妙,蘊含著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內涵和鮮明的民族風格,一副小件的盤繡作品需要藝人工作兩周才能完成,但市場價格才只有300到500元,除去成本和應繳納的相關稅收后,所剩無幾。”王文章委員在調研中發現。
再加上許多傳統技藝和傳統美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項目原屬輕工行業,長期以來一直按輕工產品繳納17%增值稅。因為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原材料來自于農村,購買原材料時一般是直接支付現金,無法開具發票用以抵銷增值稅?!坝捎诙愗撠摀林?,利潤微薄,許多年輕人覺得從事這個行業賺不到錢而不愿意學習該項技藝,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王文章委員說。
- 上一篇:
-
三份提案關注城市文化建設
已是第一篇
-
三份提案關注城市文化建設
- 下一篇:
-
代表委員呼吁修改《文物保護法》加強文物保護
已是最后一篇
-
代表委員呼吁修改《文物保護法》加強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