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小賣部的畢紅珍
——一位基層人大代表的履職努力
新華社蘭州2月29日電(記者劉陽 王博)在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白廟鄉白廟街道轉角處,“小畢便民超市”的招牌特別引人注目。這個小賣部是畢紅珍的收入來源,也是她與群眾溝通交流的“根據地”。小賣部內商品琳瑯滿目,顧客也絡繹不絕,然而卻長期“負債經營”。原因是畢紅珍的“不務正業”以及“截留”營業款“私費公用”。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后,畢紅珍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外開會、調研、走訪群眾,沒有精力和時間照顧生意,只好請母親來幫忙。可不識字的母親只能幫著賣日常用品,而銷售手機及電話卡這些事,畢紅珍只能時斷時續。
“十里八村的鄉親,都知道我這兒,尤其是逢‘8’的趕集日,只要我在,連坐的地方都緊張。”畢紅珍邊招呼記者坐下,邊打開了家里的書柜,向記者介紹她這四年來的收獲、感悟與思考。
《科學技術部對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3699號建議的答復》《教育部對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3726號建議的答復》……在書柜里,記者隨手翻到了一沓相關部門對畢紅珍所提建議的答復,所有“答復”疊起來,足有幾十公分厚。
履職四年間,畢紅珍印象最深的,是她和其他幾位代表為坡地改梯田所提的建議。“我從小隨著父母在坡地上種地,吃盡了苦頭,挑水、犁地、施肥,下的苦不少,打的糧食卻顧不飽肚子。村里人一直有將坡地改造成梯田的想法,但苦于經濟條件,難以實現。”她說。
當選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后,畢紅珍結合自身經歷、感受,深入基層調研,于2010年和另外幾名代表在兩會期間聯名提交了關于國家給予農民補助、對全國坡耕地進行改造的建議。讓她沒想到的是,兩會結束不久,她就接到了北京的電話,得知這份編號為3673號的建議被列為2010年全國人大十大督辦建議。
“知道國家在西部地區選了一批試點縣,并首期投資17億元幫助農民‘坡改梯’時,我十分激動。”畢紅珍說,“坡耕地占我國總耕地面積的五分之一,水土流失嚴重,是山區農民貧困的根本原因。要不為農民爭取這個利益,我這個‘代表’就當得有愧。”
“小畢,我爸今天大小便失禁了,我媽在炕上躺著,小娃娃連飯都吃不到口里,我一個人實在顧不過來了,你能不能幫著找個養老院,哪怕送去一個也行啊。”電話那頭,是家住白廟鄉的王小霞。她父母都癱瘓在床,唯一的弟弟因犯罪被判13年徒刑,留下了一個還在上學的孩子,一大家子的重擔,都落在了王小霞肩上。
“你把材料準備好,我轉交民政局,看看他們能否解決點困難……什么,你沒有材料?那就中午來我這兒吧,我幫你弄。”熱心的畢紅珍,在電話中認真地幫王小霞想問題的解決渠道。
“送老人去養老院這事,實在不好辦,我們白廟鄉,還沒有一個養老院。這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我今年在兩會上準備著重提出的問題,希望政府部門能予以重視。”說到這兒,畢紅珍陷入了沉思。
“西部農村除了缺養老院,還缺幼兒園。我們鄉雖然建了一所幼兒園,但缺老師、缺資金,一直沒投入使用。看到娃娃無學可上,我心里就不是個滋味。除了娃娃入園難、老人養老難,婦女的健康問題也不容忽視。在平涼市農村,婦女‘兩癌’發病率為3.2%。”沉思了一會兒,畢紅珍又向記者提出一連串的問題。
“今年的兩會,希望能將這些農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反映出來。”畢紅珍說。
“她是農民的女兒,真懂農村,真懂農業,真懂農民。在履職期間,她為農民的利益,為農村問題的解決,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平涼市人大常委會人事與代表工作委員會副主任胡鳳玲如是評價畢紅珍。
- 上一篇:
-
一位代表十年履職素描:的哥勞動有尊嚴
已是第一篇
-
一位代表十年履職素描:的哥勞動有尊嚴
- 下一篇:
-
5411號建議追蹤 手機短信觸動代表心
已是最后一篇
-
5411號建議追蹤 手機短信觸動代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