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上,什么樣的聲音讓人聆聽?
“不能由教育行政部門獨自決定經費怎么花,要把增量部分用在雪中送炭上,幫助最薄弱的學校發展。”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朱永新就教育經費怎樣花在刀刃上提出建議。
“自主創新人人有責,并非僅僅是管理層考慮的事。”和工友攻克一些技術難題的一汽集團工人王洪軍代表,就國家如何加大自主創新支持力度有獨到看法。
……
代表委員們言之有物、持之有據的意見建議,在兩會內外引起熱議思考。過去,人們把視線投向“議案大王”、“1號提案”,現在,無論是代表委員還是社會各界,更關注議案提案的質量、建議發言的水平。
在相當程度上,每一年,也正是兩會代表委員們“三百多天”的扎根基層察訪民情,“十來天”的集中建言碰撞智慧,為大至治國理政方略、細至解決具體難題方案,蓄積了取之不盡的智慧庫。他們依法認真履職、積極參政議政,著眼國計民生提出真知灼見、資政新策,破解了許多發展中的難題,解決了不少前進中的問題。有代表委員如此坦言,深怕自己調研不足、深入不夠、思考不深,議案提案、大會發言分量不足、質量不高,“有負大家的期望與重托”。
對正在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來說,盡管他們本屆的履職還有一年,但出席全國性大會已經是最后一次。這“十來天”既檢驗“三百多天”乃至1000多天所下的功夫,更考驗成為代表委員那一刻起的責任擔當。從根本上說,只有使命在胸、重任在肩,才會從擔責的那一刻起、直至任期的最后一刻止,善始善終以忠實履命,莫敢有須臾歇息之念、卸責之想。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責有多重聲音就有多重。與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歷史上的同期發展相比,加速發展壯大的中國,所肩負的時代重任,所遭遇的課題挑戰,所承受的諸多壓力,以及所要獨自消化的矛盾問題,都是難以比擬的,尤其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智慧與力量。作為13億人民的代表,代表委員惟以全部智慧與心力,一棒接一棒、一任接一任,不懈怠、不停頓、不泄氣,議好案、建好言,方能為中國的穩中求進補充足夠的能量與養料。
讓我們期待那些落地有聲的“兩會聲音”,期待人民的心聲能切實轉化為國家意志,期待國家的意志能真正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行動。(陳家興)
- 上一篇:
-
(會內會外)代表委員如何接地氣
已是第一篇
-
(會內會外)代表委員如何接地氣
- 下一篇:
-
趙林中:參政議政督政是一種責任
已是最后一篇
-
趙林中:參政議政督政是一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