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1日電(記者王立彬) 三夏農忙日,顆粒歸倉時。由于新麥收購價格持續走低,6月中旬安徽、江蘇等地啟動最低價收購預案。蘇皖小麥托市收購預案啟動,支撐了麥價底部,避免了“谷賤傷農”。
6月14日,國土資源部部長辦公會提供的數據表明:10多年來,全國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2億多畝,補充耕地4500多萬畝,農田產出率提高10%-20%,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新農村建設。“十二五”期間,全國還將投資約6000億元,建設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
民以食為天,糧以地為本。國家“托市”收購糧食,投巨資建設農田——這是新世紀以來,黨中央統籌城鄉發展,以工哺農、以城帶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改善農民生活的生動體現。
農業、農村、農民,關乎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改革開放激發了農民積極性,農業生產持續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但新世紀初,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土地、資金、勞動力加快流出農村,糧食生產徘徊、農民增收停滯。
在關鍵時刻,2003年初,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公布——18年后,中央一號文件重新鎖定“三農”,拉開重農、強農、惠農政策新篇章。“200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一手減免農業稅收、一手直接補貼農民等措施,效果立竿見影,當年增產糧食775億斤。”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記憶猶新。自此中央連續出臺9個關注“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
“種地繳糧,天經地義。”農村支撐城市、農業支持工業的模式終于走到了盡頭。《農業稅條例》的廢止是一個重大歷史事件。中國歷史上,有過短暫減免農業稅的特例——也就是“赦”。但只有中國共產黨人,才宣告了長達2600年“皇糧國稅”的永遠退出歷史舞臺。“自從盤古開天地,不收皇糧第一回。”農民自己寫的春聯是歷史變革的最好注腳。
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牧業稅、農業特產稅和牲畜屠宰稅,減輕農民每年1300多億元負擔。國家開始對農民進行生產方面的直接補貼。2004年推出種糧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后又推出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綜合補貼。農民卸下千年重擔,農村經濟“減負助飛”。2005年11月,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三農”發展進入又一個黃金時期,糧食生產“八連增”,農民收入“八連快”。最近10年成為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得實惠最多、農業發展最快、農村發展最順利的時期之一。
“八連增”一定要與“八連快”相提并論。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并不一定攜手。為打破“谷賤傷農”的宿命,國家持續出臺最低價收購、臨時收儲等“托市”政策。2012年生產的白小麥、紅小麥和混合麥最低收購價均提高到每50公斤102元,比2011年分別提高7元、9元和9元。
故土最難離。但農民向往城市,不愿呆在故鄉,這是因為城鄉差距最突出表現,就是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滯后。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出臺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在農村實現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覆蓋。2009年,國家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邁出關鍵性步伐。為促進農村社會全面發展,國家啟動包括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在內的農村綜合改革。
“從試點單位開始,年滿60歲的農民,每月可以拿到55塊錢。這個錢并不多,但它跨越了一個時代。”2009年底,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溫家寶總理這樣描述當年推出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有恒產有恒心。農村建設加速,農民生活改善,歸根到底要在農民財產權方面實現新突破。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是法律賦予農民的財產權利,任何人都不能侵犯。讓農民分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土地紅利,使“三農”事業獲得新的制度動力,有望在“十二五”期間開始全面破題。
- 上一篇:
-
[數說十年]全國3億農村人口喝上放心水
已是第一篇
-
[數說十年]全國3億農村人口喝上放心水
- 下一篇:
-
糧食總產“八連增”夯實經濟發展基礎
已是最后一篇
-
糧食總產“八連增”夯實經濟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