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態、發展、民生”相得益彰
新華社上海6月26日電(記者楊金志)22支龍舟在1000米的賽道上你追我趕;來自上海全市10個文明鎮的“包粽子達人”個個大顯身手;大人孩子們一起玩過青蛇、打蜈蚣、鉆蝎子、除壁虎、跳蟾蜍的“除五毒”游戲……
剛剛過去的端午小長假,上海市“我們的節日——2012端午季”主題活動特地選擇在長江入海口的崇明島開幕。碧水、藍天、綠地與旅游、文化、民俗的結合,讓這里成為一片歡樂的海洋。而這些,正是崇明“現代化生態島”建設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
崇明島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也是上海獨一無二的“綠肺”。建設一座“現代化生態島”,這是方方面面對崇明發展的高度共識。聚焦生態島建設,上海市和崇明縣正在走出一條生態保護、產業轉型和民生改善相得益彰的科學發展之路。
“生態島建設不是單純采取限制開發來保護生態資源,也不是簡單搞植樹造林。”崇明縣委書記彭沉雷對記者說,“我們既要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又要發展符合生態島建設方向的特色旅游、現代農業等產業;既要留足備好上海市未來發展空間,又要兼顧島上居民的就業和生活。”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崇明的“家底兒”,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命根子”。2005年起,上海市相繼頒布《崇明三島總體規劃》《崇明生態島建設綱要》等文件,明確要把崇明島建設成為森林田園島、生態人居島、休閑度假島、綠色食品島和科技研創島。如今,崇明全縣林地總面積4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0.5%,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達到每立方厘米1000-2000個,儼然一座“天然氧吧”。
生態島建設絕不是“捧著金飯碗沒飯吃”,更不是追求片面的“原生態”,而是科學布局符合生態島特色的產業集群。崇明縣縣長趙奇舉例說,現代農業方面,這里建設了占地1.6萬畝的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和1600畝的全國低碳農業示范區;而在特色旅游方面,崇明依托東灘濕地、東平森林公園、明珠湖景區等自然生態景觀,農業觀光園、“農家樂”和休閑綠道等特色旅游項目都已形成規模。
堅持多年的“調結構”,讓崇明的發展速度上去了,發展成本卻降了下來。“十一五”期末,全縣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5.2%。最近5年來,崇明地區生產總值和縣級財政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5.7%和17%,均高于上海全市的平均增幅。
崇明縣居民68.8萬人,且大多是農民,生態島建設怎能“見物不見人”。為了保障民生發展,上海市明確不考核崇明的GDP增長指標。從2005年起,市財政每年向崇明縣轉移支付數十億元資金,財政補償占全市郊區財政補償總額的1/4。“生態建設具有十分明顯的公益性、外部性、長期性和經濟性特征,不吝投入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給予崇明的這些‘特殊政策’體現了這種遠見卓識。”彭沉雷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崇明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從五年前的6310元增長到10854元,農村合作醫療年人均籌資水平從220元提高到1040元,農保養老金月人均水平從70元提高到371元。不論生態保護還是轉型發展,落腳點始終“鎖定”的是民生。
- 上一篇:
-
中國經濟10年闖10關:政府主動放權減少行政審批
已是第一篇
-
中國經濟10年闖10關:政府主動放權減少行政審批
- 下一篇:
-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新增就業連續5年超千萬
已是最后一篇
-
實施就業優先戰略 新增就業連續5年超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