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人物評選頒獎現場。資料照片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進行了10年,王振耀多次擔任評委。這10年,他的身份發生變化,之前是民政部的官員,現在是北京師范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作為公益慈善事業的積極推動者,王振耀對于過去這10年,有著自己的感悟;對于屬于中國的“感動”,有著獨到的理解;對于由無數感動筑成的“道德中國”,有著冷靜而不乏激情的思考。
“這是最特別的頒獎”
“‘感動中國’是一個特別的頒獎,致敬、獻花,念頒獎詞。這樣個性化的評選打動了我。”
王振耀告訴記者,成為“感動中國”的評委,既是“感動中國”選擇了他,也是他選擇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
評委意味著沉甸甸的責任,當評委的過程并不輕松,他反而感覺壓力重重。“說實話,每次當評委都挺累的。組委會給我一個月時間琢磨。這一個月時間,我要反復看他們給的幾十頁的人物資料,還有一本評選標準的小書。除此之外,還要和身邊人聊聊,上上網,聽聽大家意見。”從20個候選人里選出10個后,還要寫推薦評語。“我選的一般大部分都被評上了。這幾年一般都會引用我的評語。”王振耀自豪地說。
被問到“感動中國”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王振耀的回答是“‘感動中國’已經相當成功”。無論是頒獎詞、頒獎儀式,都超出原來傳統的思維定式,“看完一場‘感動中國’頒獎禮,你會實實在在被感動甚至流淚。在我看來,它是目前最好的頒獎之一。”
“感動中國,更是推動中國”
正如王振耀所說,“表彰一定要大家認可”,評委的評判是一部分,大眾說了算,才能真正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并不是簡單的投票,誰票數多誰就當選,而是組委會綜合公眾、專家評委多方意見,最終確定名單。”“感動”人物從推選到最終評出,都充分考慮來自大眾的、網絡的聲音。最終的獲獎人選也的確感動了無數人。
王振耀認為,像“感動中國”這樣的評選方式,實際上是一種新型的道德建設方式,表明當今道德評價的決定權已靜悄悄轉向社會——你可以說出你心中的“最美”,可以譴責不道德事件,可以參與到一系列討論中來。
在王振耀看來,方式轉變的本質是道德標準的變化和傳統道德建設格局的變化。“像阿里木、吳菊萍這些人,他們并非十全十美,卻可親可敬。”讓大眾產生共鳴,大家才關注、才認可。過去的道德建設是政府倡導,如今社會成為推動道德建設最主要的動力之一。王振耀認為,“感動中國”所做的,不僅僅是感動,更是推動中國。
“別小看中國人的道德水準”
當“感動中國”評委多次,有沒有讓王振耀印象深刻的人物?
“太多啦!每年都有。”王振耀坦言,其實小人物最讓他感動。但是,翻看2002年到2011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名單不難發現,已經功成名就的“大人物”不占少數。“‘感動中國’這個獎項的定位就是,有大人物,有小人物,比例上就是這么設置的。”王振耀告訴記者,即便是大人物,也必須有感動之處;小人物,也不局限于一般的好人好事。
“感動中國”2008年度人物特別獎授予了全體中國人。時隔4年,在中國經歷了“慈善冬天”、道德大討論等一系列事件以后,王振耀依然堅持當年的看法——“中國的道德水準在大幅度提升,中國的道德建設在發生重大轉型。”
這個結論,來自他多年做“感動中國”評委的感受,來自于他做公益慈善研究的各種數據和指標,來自于他的社會閱歷和切身經歷。
“汶川地震發生后,我在災區現場看到幾百萬青年志愿者,從此就能看出中國的道德水準在提升。”王振耀說,“早在2005年,我就預測全國到2010年公益慈善捐款將達到500億元,當時很多人都認為我瘋了!”結果2008年一年就超過1000億元,之后每年都超500億元,盡管近幾年質疑聲很多,但是大家還是在捐。“所以,不要小看中國人的道德水準”。(記者 方瑩馨)
- 上一篇:
-
歡樂喜慶 團結和諧 奮發進取
已是第一篇
-
歡樂喜慶 團結和諧 奮發進取
- 下一篇:
-
農家書屋——“致富參謀”進村來
已是最后一篇
-
農家書屋——“致富參謀”進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