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日電(新華社記者黃小希、吳曉穎、葉建平) 6月7日至7月6日,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為夏日北京增添了一份絢麗。一場場精彩演出,既是我國各民族文化的大交流,也是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生動寫照。
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是我國民族工作奮發有為的10年。黨和國家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堅持國家幫助、發達地區支援、民族地區自力更生相結合,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在一系列優惠政策支持下,民族地區的面貌發生了巨變。
黨和國家采取措施加快民族地區發展
吉林省琿春市板石鎮孟嶺村村支書李虎植是朝鮮族,身為“蘋果大王”的他遠近聞名。“我們村80%為朝鮮族。目前有100多戶種植富硒蘋果。”李虎植說,利用30萬元興邊富民資金起家的孟嶺村蘋果基地建于2006年,目前村里種植蘋果獲得的收入非常可觀。
實施積極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民族工作的基本任務--
1999年,中央作出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西電東送等重大項目的實施,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歷史機遇。
2000年2月,興邊富民行動的大幕正式開啟。截至2010年,國家民委累計安排興邊富民補助資金22.1億元。
2005年8月,《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05-2010年)》正式發布。國務院近20個部門充分發揮職能,采取安排專項資金、出臺特殊政策措施等方式,對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給予支持。
2011年4月,《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確定了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其中有11個是民族地區。
2011年6月,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
……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國家的現代化,離不開民族地區的現代化;中華民族的振興,離不開民族地區的振興。來自國家民委的數據顯示,近十年我國發展速度最快的省份大都集中在西部和民族地區,內蒙古自治區更是連續9年全國增速第一。
構建少數民族百姓幸福生活的基石
幾年前還住著矮小、簡陋的石板房的彝族農民阿爾爾哈,如今已不再羨慕“城里人的房子”。紅色的琉璃瓦、三色鑲嵌的屋檐……阿爾爾哈的新家不僅充滿民族風情,各種家具也一應俱全。得益于四川省實施的彝區“三房”(木板房、石板房、茅草房)改造和“彝家新寨”工程,63萬彝族同胞歡天喜地搬進了干凈、舒適的新房。
一項項民生工程,為少數民族群眾過上幸福生活構建起牢固的基石。
“十一五”以來,136個邊境縣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低保制度,解決了340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和172萬人的用電問題,建設和改造寄宿制學校757所,滿足了21萬中小學生的寄宿要求。國家加大了對茅草房、杈杈房改造的支持力度,少數民族群眾的居住條件發生了巨大變化。
與此同時,隨著中央對民族地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的不斷加大和民族地區自身財力的逐步增強,民族地區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公共資源更多地向貧困群眾和貧困地區傾斜。
將視野再放寬一些,我們可以看見,與百姓幸福生活交相輝映的,是民族地區經濟的騰飛——
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分居全國第三和第一的新疆,已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生產基地和戰略接替區;
云南省鮮切花產量連續17年穩居全國第一,成為全國最大的鮮切花生產基地和亞洲最重要的花卉供應地……
“十一五”以來,民族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每年均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高于全國平均增速,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
“過去5年,是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各族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眹颐裎魅螚罹г诮邮苡浾卟稍L時如是說。
譜寫共同繁榮發展新篇章
在新疆昌吉市第九小學這個有著7個少數民族學生的校園里,每天課間操時間,都有身著少數民族服飾的孩子跳著維吾爾、哈薩克、塔吉克等民族的舞蹈。像昌吉市第九小學這樣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正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全州深入展開。
計劃用3年時間創建首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州的昌吉州,近年來經濟社會事業發展迅速,主要經濟指標在新疆各地州及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處于靠前位置,全州有4個縣市綜合經濟實力位居新疆前十強。
實踐證明,只有搞好民族團結,發展才有強大動力;只有加快發展,團結才有堅實基礎。十六大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正是各民族大團結展現出的巨大力量,推動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展望又一個5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隨著國家和發達地區支援民族地區發展的力度加大,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干部群眾加快發展的信心更足,積極性更高。
“未來5年,我們要全力推動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與全國共同邁入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睏罹дf。
- 上一篇:
-
駛上信息高速路
已是第一篇
-
駛上信息高速路
- 下一篇:
-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成功應對重大災害 應急體系不斷完善
已是最后一篇
-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成功應對重大災害 應急體系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