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會上,“云電視”吸引了參觀者駐足。CFP
新世紀初,《全球信息社會沖繩憲章》曾預言:21世紀推進社會發展的最有力工具是信息化。
十年間,中國的手機用戶從2億戶增長到10億戶。
十年間,中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網絡。
十年間,智能終端、社交網絡、電子商務……這些新鮮事物變成了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十年間,信息技術正在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倍增器、發展方式的轉換器、產業升級的助推器……
信息技術改變生活
通信網絡建設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在中國這樣一個地域廣闊、地形復雜、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的條件下,建成全球最大的信息通信網絡,實現當前“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難度可想而知。
如今,從中國最南端的三沙市,到世界頂峰珠穆朗瑪峰,網絡信號無處不在。農民足不出戶,發個短信就能給農田灌溉;礦井瓦斯濃度超標,井下傳感器會自動報警并撥打責任人電話;出門前給老年人戴上“腕表手機”,家人可實時定位老人的位置……十年間,寬帶網絡、移動互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業態的出現及發展,使信息化應用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機除了是通信工具,還集聚了手表、MP3、照相機、錄音機、電紙書及電腦等眾多“角色”于一身。手機和網絡使中國人獲得了更多學習的機會、溝通的渠道、信息的服務和生活的便利,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2008年,中國網民數量達到2.5億,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互聯網用戶最多的國家。如今,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寬帶用戶數達到1.58億,位列全球第一。手機網民數量大幅上升,達到3.88億,手機超越臺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
互聯網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以購物為例,平均每分鐘就會有6000多人上淘寶網買東西,2010年11月11日這一天,淘寶商城單日交易額逾9億元,比全香港一天的零售總額還要多近1億元。2010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4.5萬億元,為2005年的3倍。
互聯網不僅改變了傳統的商業模式,而且創造出嶄新的消費和投資需求。截至2011年底,淘寶平臺累計為社會創造了1000萬個就業崗位,包括270.8萬個直接就業機會和超過770萬個間接就業機會。
引發生產方式深刻變革
十六大報告提出,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十七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
可以說,近十年來,促進兩化融合,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進程,已成為推動中國科學發展的重要力量。
柔性制造、網絡制造、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日益成為生產方式變革的方向。在福田汽車長沙廠,記者看到,與以往汽車流水線只生產一種車型不同,這里的生產線是柔性的,甚至相鄰兩臺車的型號和品牌都完全不同。然而,在汽車生產零配件“零庫存”的前提下,上下游配套企業卻能在精確的時間,將零部件送到生產線上。如果不是實現了信息化管理,這種生產模式根本無法實現。
隨著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信息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過程控制、節能減排、安全生產等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化,正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動力。
據統計,目前工業企業普遍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仿真等技術開展研發設計,主要行業大中型企業數字化設計工具普及率超過60%。信息技術極大推動了工業制造產品從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產品向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升級,信息化已經成為“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跨越的重要支撐。
不僅生產離不開信息化,隨著信息技術在服務領域的不斷滲透,基于信息技術的新興服務業逐漸成為主流,衍生出多種類型的生產型服務業態。
叩開“智慧城市”之門
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西方發達國家提出“再工業化”、“智慧地球”等發展戰略,把新一代信息技術視為調整產業結構、創新發展模式、引領世界經濟綠色復蘇的戰略引擎。
2009年8月,溫家寶總理在江蘇無錫考察時提出建立“感知中國”中心。此后,國務院提出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云計算、物聯網等試點示范工作步伐加快。
三年間,5億元物聯網專項基金啟動,我國所有一線城市和一半以上的二線城市都提出了“智慧城市”規劃方案,總數達到了154個,投資規模預計超過1.1萬億元。
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數據挖掘、知識管理等信息化手段,提高了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使城市運轉更高效、更敏捷、更低碳。智慧交通、智慧電網、智慧城管、智慧醫療等智慧應用體系建設呈噴薄之勢,成為智慧城市的先鋒產業。
“智慧城市”離不開寬帶網絡。上海用兩年多的時間快速走過日韓美等發達國家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實現了城市光網的跨越式發展。經過寬帶提速工程,上海的網速免費由2兆、4兆躍升至10兆、20兆,提速惠及用戶超過180萬,上海已成為中國“光網第一城”。
通過最大化利用信息資源,城市將獲得前所未有的智慧,實現更透徹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聯、更智能的處理和更人性的服務。生活,將變得更加美好。(記者 郭麗君)
- 上一篇:
-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沈陽 鬧心房變成舒心房
已是第一篇
-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沈陽 鬧心房變成舒心房
- 下一篇:
-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十年 中國人的幸福“網事”
已是最后一篇
-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十年 中國人的幸福“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