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0日,遼寧省沈陽市30余名農民工子女參觀第十二屆全運會主賽場。紅杉/CFP
什么樣的稱謂,能夠準確指代當今中國?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08年奧運會主辦國”、“九年GDP平均增速達10.7%的高增長國家”,或者“擁有‘神舟’‘嫦娥’‘蛟龍’自主創新技術的國家”?
當然正確。但不要忘記,在這一連串稱謂的背后,還有另外一個意義上、另外一個縱深上的中國:“建設世界最大社保網絡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大醫療保障網的國家”、 “人類發展指數上升最快的國家之一”。
2003年,“科學發展觀”首次提出。如今,擁有13億人口的當代中國,正向著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目標扎實邁進,經濟與民生共舉,民主和法制并進。
以人為本,讓“中國探索”有了更寬廣的視域,讓“中國特色”有了更豐富的維度,讓“中國發展”不僅有了震撼世界的強度和速度,也獲得了一種史詩般的厚度和分量。
?。ㄒ唬?/font>
10年間,中國共產黨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憂、所作所為始終圍繞著一個字,那就是“人”。
人民的福祉,對于走過90余年歷程的中國共產黨而言,始終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事情。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02年冬,胡錦濤總書記來到西柏坡。與50多年前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從這里出發進京“趕考”相比,中國已發生了滄海桑田的巨變。但新世紀的“趕考”之路同樣不輕松——改革開放24年后,帶領人民擺脫了封閉匱乏、邁上強國之路的中國共產黨,如何能讓人民擁有更高層次的幸福感?如何充分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實現共同富裕?如何讓國家的進步、民族的復興和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十六大以來黨的領導集體對這個問題做出的最好回應。它回答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為什么發展,發展什么和如何發展的大問題。它是發展韜略,也是思想解放;是順應歷史潮流的大胸襟、把握時代脈搏的大智慧,也是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大情感。
2007年,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2010年,在向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交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的話擲地有聲:“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p>
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在這個問題上,“以人為本”給出了最樸素的回答,這個回答既來自于中國共產黨人對根本宗旨的堅守和對優良傳統的繼承,也來自于中央領導集體對歷史方位的準確把握和對時代要求的深刻洞察。對中國而言,無論是遠大的理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是切近的愿望——中國百姓的幸福和尊嚴,都要從這4個字當中尋找方向,挖掘內涵。
“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敝袊乱惠喌母母锖桶l展,必將伴著這樣的號角前行。
?。ǘ?/font>
強國富民,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是13億中國人的共同愿望。
在21世紀大幕拉開之際,中國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發展的任務相當沉重。
看看腳下的起點:剛剛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國,GDP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十年申奧一朝功成,神舟一號至四號飛船相繼發射。
看看面臨的問題:經濟轉型與結構調整進入攻堅階段,產業結構、技術結構亟待理順,糧食供求關系趨緊,固定資產投資膨脹,下崗失業問題堪憂,就業壓力巨大……
挑戰,從最基礎的農業問題可窺見一斑。
2003年,我國糧食產量在連續5年下滑后僅有8614億斤,糧食供求關系日趨緊張。
農以糧為本,民以食為天。應對,不僅來自有針對性的強農惠農政策,更來自統籌全局的發展理念。2004年至2012年,中央連續9年發布指導“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凸顯了保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利益的堅定決心。
強生產保供給,強科技保發展,強民生保穩定,一場場“及時雨”灑落大江南北,催熟了一個又一個豐收的季節。
2004年糧食恢復增產,2007年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1萬億斤,2011年我國糧食總產達到11424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創紀錄。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不僅糧食生產實現了半個世紀以來的首次“八連增”,而且農民收入也實現“八連增”?!霸霎a”、“增收”、“繁榮”、“跨越”成為“三農”關鍵詞。
這只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剪影。
10年來,從10萬億GDP到世界經濟總量第二位,從世貿組織新成員國到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從艱難申奧到“震驚世界”的2008年奧運會東道主,從無人飛船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載人航天強國,從下崗失業矛盾突出到“建設世界最大社保網絡”的國家,中國一路前行,將每一次內外考驗都轉化為發展的推力、崛起的助力。
這種轉化何以實現?關鍵在哪里?胡錦濤總書記的話給出了答案。
“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不斷實現民利,保證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全部工作更好地體現人民群眾的利益,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不斷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p>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以往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代。“增長方式”與“發展方式”,一個詞語的微妙變化背后,是評價標準從單一的統計數字向真實可感生活的多維度延展。
人們注意到,在對社會發展的評估上,“總量”標準不再是唯一,“人均”標準日漸突出;在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上,“又快又好”調整為“又好又快”。
兩個詞匯的取舍、兩個標準更替的背后,是社會發展思路的又一個飛躍。
“我們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更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
發展的價值取向,在這里愈加鮮明。發展的豐碩成果,10年間接踵而至。
科學的發展,一定是合乎人民需要的發展;“以人為本”的發展,才是真正的發展,才是創造人間奇跡的根本動力。
- 上一篇:
-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京城路上
已是第一篇
-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京城路上
- 下一篇:
-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上海世博 合力續寫文明傳奇
已是最后一篇
-
(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上海世博 合力續寫文明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