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自主創新,十年實力彰顯。2011年我國共授權發明專利17.2萬件,是2001年的近11倍;其中企業的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更是迅猛增加,從2001年的1000余件增長到2011年的5.8萬多件。與此同時,我國的國際專利申請量,也由2001年的1731件上升到2011年的1.64萬件,世界排名從第十位上升至第四位。
“這是我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可喜成果。”十八大代表、科技部黨組書記王志剛說,“專利是體現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10年來我國國內、國際專利迅速增加的背后,是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大幅提升。”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從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全局出發,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選擇,優先發展科學技術,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著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科技第一生產力的支撐、引領下,發生的巨大變化令人十分欣喜:企業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大幅提升,“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加快轉變,“貼牌大國”向“品牌大國”穩步邁進。
新征程新戰略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在2006年1月舉行的全國科技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做出了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決策,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全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強調,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迎接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迫切需求。”科技部黨組書記王志剛說,進入新世紀之后,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科技成果轉化周期越來越短,對產業發展和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作用日益凸顯,既給我們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使我們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國際競爭從根本上說是科技的競爭,是自主創新能力的競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真正的核心技術市場換不來、花錢買不到,必須加快自主創新,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使我國的產業盡快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競爭力強的產業鏈高端邁進。”
“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可謂抓住了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牛鼻子’。”作為曾長期在基層工作的黨的十八大代表,山東省濰坊市市委書記許立全的感受十分深切。進入新世紀,經濟結構不合理、質量和效益不高等問題日益凸顯,能源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勞工荒的紅燈頻頻閃爍。“拼土地、拼資源、拼勞動力成本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必須緊緊依靠自主創新,開拓增長空間、提高發展質量、掌握主動權、再創新優勢,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006年舉行的全國科技大會,同時頒布了2000多名科技界、教育界、經濟界、企業界專家歷時3年制定的國家科技發展藍圖——《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規劃綱要》明確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對我國今后15年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全面規劃和重點部署。
“綱舉才能目張。‘規劃綱要’確立了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奮斗目標和工作路線,使國家各部門和全國各地在貫徹實施時有的放矢、有章可循,影響深遠、意義重大。”黨的十八大代表、江蘇省省長助理、科技廳廳長徐南平院士說。
- 上一篇:
-
張家港 普惠民生正當時(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
已是第一篇
-
張家港 普惠民生正當時(科學發展 成就輝煌)
- 下一篇:
-
長風破浪正當時——論凝聚在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偉業的旗幟下
已是最后一篇
-
長風破浪正當時——論凝聚在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偉業的旗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