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圖為三峽壩區移民群眾演員表演民間舞蹈,喜慶十八大。
十八大報告提出,綜觀國際國內大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準確判斷重要戰略機遇期內涵和條件的變化,全面把握機遇,沉著應對挑戰,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這是一個國家的發展藍圖,這是一個民族的富強夢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凱歌正在奏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夙愿正在變成現實。
特邀嘉賓
王偉光代表 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
馬建堂代表 國家統計局局長
劉麗娟代表 長影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
張 平代表 國家發改委主任
支 芬代表 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村黨總支書記
從“建設”到“建成”,繪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新藍圖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硬實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文化軟實力”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惠及最廣大群眾繼續深化重要領域改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制度保障”
“從‘建設’到‘建成’,一字之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變得可以預期、可以感知了,體現了我們黨對全國各族人民的鄭重承諾。”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光代表說,從“建設”到“建成”,雖只是一字之變,但內容有了新的歷史性變化。近年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生產力、經濟實力、科技實力明顯增強……這些表明,中國經濟社會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王偉光代表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個系統性目標——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以上這五方面缺一不可。他說,十八大報告把“生態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僅首提“美麗中國”,而且對這項關系人民福祉、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作了部署。唯有如此,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是有品質的,中華民族才能永續發展。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濟硬實力”
“只有GDP,可能不一定幸福;但如果沒有GDP,一定不會幸福。”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代表用通俗的語言描述了經濟建設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系——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因此,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
“小康”可以量化嗎?馬建堂的回答是肯定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除了這兩個“翻一番”是可以量化的“硬指標”外,馬建堂介紹,2003年初國家統計局開始研究制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計監測指標體系;2007年又做了重要修訂,形成了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資源環境6個方面23項指標組成的指標體系。
監測結果顯示,過去的十年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態建設與自然環境保護態勢良好。全國及各地區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馬建堂建議,下一步要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必須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把我國經濟發展活力和競爭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 上一篇:
-
建設一個更加美麗的中國
已是第一篇
-
建設一個更加美麗的中國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