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軍突起的文化產業、面貌一新的公共文化服務、深入人心的文化發展觀……10年前,黨的十六大首次區分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為隨后的文化體制改革確立了方向:面向市場、面向群眾。在體制機制創新的持續推動下,我國文化建設逐漸走出文化系統的小圈子,融入社會發展的大潮流。文化在為經濟社會做出更大貢獻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脫胎換骨,開辟出一個流光溢彩的時代。
托起文化產業
我國文化產業幾乎是從零起步的現實,造就了文化體制改革成為推動產業發展強大力量的特殊現象。通過改革謀發展、著眼發展促改革,成為自然而然的選擇。
陳愛蓮是新中國第一代舞蹈演員,1988年“下海”辦起了自己的民營藝術團。20多年過去,當年一起辦團的只有她堅持了下來。“當初,劇團工資低、演出少,演員都是拿著工資亂走穴。就應該保留少部分有藝術價值的院團,其他的都推出去自負盈虧。”陳愛蓮說,她的想法還和當初一樣,只是遺憾沒趕上今天這樣的好時光。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文化生產方式不適應社會需求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各種改革嘗試也一直在進行。但直到進入新世紀,從根本上改變文化發展面貌的時機才逐漸成熟。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迫切,加入世貿組織后國外文化巨頭的到來又使我國文化安全面臨考驗。黨的十六大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區分終于斬斷了對文化生產力的最后一道束縛。緊緊抓住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這一中心環節,一場聲勢浩大的文化體制改革從2003年正式開展試點。
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到2010年,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從3102億元增至11052億元。無論是觀察單個文化企業還是整個文化產業,改革與發展的正向關系都十分明顯。
一方面,政策制定者特別注重實踐創新,不斷吸收改革發展一線的有益經驗,并通過制度固定下來。一線經驗通過及時肯定和推廣,大大降低了改革成本、提高了推進效率。
2009年初,在全國范圍的金融支持文化產業調查中顯示,多數金融機構對于如何支持文化產業還找不到頭緒。同年,文化部門、文創中心等開始與各大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通過設立綠色通道、政府貼息等多種方式,推動文化企業與金融機構對接。與此同時,北京銀行、招商銀行等開始在單個項目上尋求突破,并逐步摸索出“創意貸”等特色文化金融產品。上市、發行債券等直接融資手段也得到鼓勵,民營影視公司華誼兄弟2009年的成功上市,被稱為“極具示范效應”。
在成功實踐的鼓舞下,2010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會同中宣部、財政部等9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文化與資本之間的融合互動由此全面開啟。到今年初,5大國有商業銀行文化產業貸款余額超過2300億元,文化上市公司超過30家,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超過300億元,形成了一批銷售收入、固定資產雙過百億的大型文化企業。
另一方面,隨著產業發展階段變化,改革重點不斷調整,使政策措施不僅具有前瞻性,而且能夠較好地與基層實際對接,客觀上提升了貫徹落實的效果。
2003年底,試點工作剛剛開始,國務院就印發了《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定(試行)》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規定(試行)》兩個文件,針對文化體制改革涉及的財政稅收等10個方面問題,提出了明確指導意見,為改革實踐提供了政策依據。
2009年,《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適時出臺,將發展文化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2010年,文化產業法人增加值占GDP的比例達到2.75%,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新經濟引擎。借助市場和產業的力量,文化建設在全社會的關注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 上一篇:
-
文化在你我身邊流淌:十年來我國公共文化建設述評
已是第一篇
-
文化在你我身邊流淌:十年來我國公共文化建設述評
- 下一篇:
-
十七大以來舞臺藝術創作全面繁榮:出人出戲出效益
已是最后一篇
-
十七大以來舞臺藝術創作全面繁榮:出人出戲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