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作為民族血脈的文化建設,作為人民精神家園的文化建設,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不斷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
雙輪驅動共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一條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之路。十年來,我們在認識上的一大突破就是將文化區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兩手抓,兩加強。
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是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十年來我們按照堅持以政府為主導,體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目前,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國家大劇院等重點文化設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層文化設施不斷完善,截止到2011年,全國共有縣級以上獨立建制公共圖書館2952個,文化館(含群藝館)3285個,鄉鎮(街道)文化站40390個,基本實現了“縣有圖書館、文化館,鄉有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已經基本建立。
公共文化機構免費開放是近年來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的一項重要舉措。從2004年開始,我國各級各類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有條件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設施逐步實行了免費或者優惠開放制度,最大限度地發揮了公共文化資源的社會效益。截止到2011年,全國各級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館、紀念館有2115座陸續向社會免費開放,全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鄉鎮綜合文化站基本實現了無障礙、零門檻進入,公共空間設施場地全部免費開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免費開放標志著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上了一個大臺階,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標志。
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向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傾斜力度逐步加大,廣播電視村村通、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農村電影數字院線工程、流動舞臺車工程、農家書屋等惠民工程先后實施,城鄉、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的差距不斷縮小。廣大人民群眾讀書、看報、看戲、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進行藝術鑒賞、參加大眾文化活動變得更加便捷,享受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加趨于均等化。
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十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經歷了探索、起步階段,逐步走向迅猛發展的新階段。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逐步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特別是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文化產業逆勢上揚,其消耗少、污染低、附加值高等優勢得到進一步凸顯。
北京、上海、湖南、廣東、云南等地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當地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5%,成為當地重要支柱產業。2011年,全國國內電影票房由2003年的10多億元增長到了131億元,實現了連續9年以25%以上的速度增長。國家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三批共6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四批共204家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首批共6家國家級文化產業實驗園區,催生出一批有較強實力、競爭力、影響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如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上海盛大網絡發展有限公司、廣東奧飛動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等脫穎而出。
各類文化產品交易平臺日益健全,重大會展活動成功舉辦,特別是深圳文博會成為著名的品牌展會,2012年展會的總成交額超過1000億元。文化市場主體的培育力度不斷加大,娛樂市場、演出市場、音像市場、電影市場、圖書市場、網絡文化市場、藝術品市場日益繁榮,逐步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體系。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發揚民主 確保質量 重視基層:十八大代表陽光選舉好中選優
已是最后一篇
-
發揚民主 確保質量 重視基層:十八大代表陽光選舉好中選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