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與湖南,同處中部地區,一衣帶水、隔江相望。
2007年底,國家批準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明確要求試驗區走出一條有別于傳統模式的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新路。“兩型探索”,中部崛起,“兩湖”如何擔負起國家戰略使命?
惟楚有才,于斯為盛。近5年的時間過去了,“兩湖”交出的答卷讓人欣慰——在“天空更藍、湖水更清、大地更綠”的同時,兩省GDP先后邁入萬億俱樂部,并在各省區市GDP排名中挺進前十。
綠色崛起的背后,“兩湖”人民付出了怎樣的努力?先天條件并不相同,兩地如何根據自身情況尋找最適合的“兩型”發展之路?我們走訪湘鄂大地,試圖感受靜水深流下的激蕩。
如何理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
發展不足和發展不優的矛盾并存,必須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做好“兩型”“加減法”
鏡頭一:7月10日上午,湖南株洲,隨著一聲巨響,城區北部一根高40米的煙囪轟然倒下。這樣的場景在株洲不斷上演,曾經作為這座工業城市象征的煙囪,正在逐漸消逝。到明年,株洲市城區的煙囪將從原來的459根減至87根。而今的株洲,難覓8年前全國十大污染城市之一的“臟、亂、差”,撲面而來的是一座年輕現代新都市的活力氣息。
鏡頭二:6月25日,從武漢沿高速一路向東,不到半個小時,便可看見一大片開闊的水域,煙波浩渺,那便是梁子湖——全國保護最好的淡水湖之一。登舟臨湖,在綿綿細雨中向湖中心駛去,梁子島便出現在眼前。2.2平方公里的島上建有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壓縮站,避免餐廚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水體。
陳君文(湖南省株洲市委書記):拆除煙囪,僅是株洲市建設“兩型”做好“減法”的動作之一。市委市政府提出“三個基本”,基本消滅煙囪、基本關停污染企業、基本解決污水直排湘江問題,如今正逐步成為現實。同時實施“一江四港”環境綜合治理,全面結束污水直排歷史。
對環境污染做減法,讓株洲摘掉了“全國十大污染城市”的帽子,收獲了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等榮譽;也是通過做減法,神農城、華強文化產業基地等一大批百億工程落戶株洲,讓株洲的GDP、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在4年間實現3個翻番。
眼下的株洲,正向著“以現代工業文明為特征的生態宜居城市”奮力進發。
記者:“兩型”探索之路并不輕松,如果說株洲市拆除煙囪,讓我們感到當地政府壯士斷腕的決心,那么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地區的主動“不開發”,則讓我們感受到了梁子湖人堅持綠色發展的大氣魄。
楊全意(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區委書記):梁子湖位于武漢、鄂州、黃石這一湖北經濟、人口最為密集的區域,是武漢城市圈的重要生態屏障,對于該地區的生態框架和生態調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環境是湖北最大的環境,保護好梁子湖,是我們能為國家做出的一大貢獻。在梁子湖區的發展中,政府堅持“保護第一,合理開發”,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哪怕是產金子的企業,如果對環境有影響我們就不要。我們已拒絕了15個意向落戶的投資項目,還關閉了本地最大的納稅企業,為的就是不以犧牲環境作為發展的代價。如今梁子湖中一、二類水體比例達到85%。
- 上一篇:
-
(不平凡的黃金十年⑤)寫滿希望的中國
已是第一篇
-
(不平凡的黃金十年⑤)寫滿希望的中國
- 下一篇:
-
科學發展大家談·河南篇
已是最后一篇
-
科學發展大家談·河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