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青州聾啞學校免費為在校學生每天供應一袋鮮牛奶,進一步改善學生生活質量,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好評。CFP
誰能想象,短短十年,數億人被納入社會保障覆蓋范圍。
誰能想象,短短十年,中國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新農合”、“新農保”、“城居保”……一串串新名詞讓人應接不睱,而其背后帶給人們的新鮮感受卻是那樣的真切與溫暖。
30多年前啟動的改革開放,造就了一個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中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如果沒有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這樣的奇跡是不可能實現的。
構筑中國特色社保框架體系
作為人口總量最多的國家,中國面臨世界上最為繁重的社會保障壓力。無論是建章立制還是擴大覆蓋面,無論是提高保障水平還是增加保障投入,中國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探索符合國情的社會保障之路。
十年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實現了眾多“零”的突破——
2007年,我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啟動;
2009年,我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啟動;
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出臺,填補了我國社保立法空白;
2011年,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啟動,填補了我國養老保險制度最后的空白;
2012年,國家提出了新農保、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到年底實現制度全覆蓋的目標,這標志著我國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制度將全部建立。
數字或許更有說服力——從醫療保障看,醫療保險的覆蓋人數就從2002年前的1億多人迅速擴大到2011年的13億多人,10年增長10倍多!
十年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迅速,在制度建設上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一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已經基本形成。現在,一個以養老、醫療、失業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為核心的社會保障體系,正在快速發展和推進,初步建立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社會保障網。
提升社會保障質量和層次
受各種因素的局限,中國的社會保障目前還只能是“保基本”,而逐步提高保障的質量和層次是我們不懈追求的目標。
我們高興地看到,一方面,我國不斷做大財政蛋糕,注重充實“蓄水池”,我國社保基金規模不斷擴大。2011年,城鎮5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支出和累計結余分別達到2.37萬億元、1.79萬億元和2.86萬億元;另一方面,更加注重分好蛋糕,解決百姓亟待解決的現實難題。
2005年至2012年,我國連續8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受益者超過500萬人。2011年全國企業退休人員人均每月基本養老金達到1531元,是2002年的2.56倍。
在醫療方面,我國逐步提高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報銷比例,各級政府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財政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40元提高到2012年的240元以上。城鎮居民基本醫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最高支付限額分別達到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的6倍以上。
與此同時,失業保險金、工傷保險金、生育保險待遇以及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優撫對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進一步提高。
今年以來,全國又有16個省區市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為19.7%。目前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深圳市(150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北京市(14元)。過去12年,北京市已10次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從2001年的435元/月,到現在的1260元/月,北京市最低工資標準的增長幅度達到189.65%。
無論是教育、醫療、住房財政支出的增長,還是各種保障待遇的提高,無不傳達出我們正在朝著更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制度邁進的可喜信息。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今后我國還將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建立與收入增長、物價水平提高等因素相聯系的社保待遇逐步提高的正常調整機制,使保障水平持續、有序、合理地增長,讓百姓都能分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更好擔當經濟運行的“穩定器”
社會保障制度關乎民生,也關乎整個國家經濟命脈。美國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讓我們清醒看到發達國家福利制度面臨的困境,也讓我們對社會保障制度的模式選擇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反觀中國,社保制度又該如何支撐宏觀經濟穩健前行?
我們仍舊清楚地記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推進以來,曾有數以千萬計的職工失去“鐵飯碗”,在眾多離退休職工對未來憂心忡忡時,中國最終在改革巨變中保持了社會穩定。這背后依靠的是什么?有人形容,是社會保障制度發揮了社會“穩定器”、經濟運行“減震器”和實現社會公平“調節器”的巨大作用。的確,沒有社保改革與制度的建立完善,便不可能有中國經濟增長的奇跡。
十年來,我國先后落實了“4050”人員靈活就業及城鎮貧困殘疾人個體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補貼政策;出臺了進城務工人員醫療保險、城鎮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政策,解決了進城務工人員和城鎮靈活就業人員醫療保險問題。
尤其2008年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面對沿海眾多農民工返鄉,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果斷出臺各項保障措施,通過加強職業技能培訓,落實各項就業扶持政策,完善各項社會保險制度,越來越多的農民工享受到社會保障的實惠。可以說,靈活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化解了調整結構的陣痛壓力,對社會和諧穩定意義重大。同時,我國在當前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期,著力解決中低收入者家庭的后顧之憂,為擴大內需提供了不竭的動力和源泉。
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是中國人千百年的夢想。今天,我們正在見證,夢想到現實的距離在一步步縮短。 (記者 馮蕾)
- 上一篇:
-
福建十年:揚帆海峽的“先行者”
已是第一篇
-
福建十年:揚帆海峽的“先行者”
- 下一篇:
-
(不平凡的黃金十年⑤)寫滿希望的中國
已是最后一篇
-
(不平凡的黃金十年⑤)寫滿希望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