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有所醫,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夢想。10年來,我國編織起世界上最大的全民醫保網,城鄉居民看病告別“自費時代”。
醫療保障制度設計是世界公認的民生難題,也是社會政策的“珠穆朗瑪峰”。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中國僅用10年時間,就實現了全民基本醫保,被國際社會譽為“中國速度”。截至目前,全國參加基本醫保的人數超過13億,基本醫保覆蓋率超過95%。
衛生部統計數據表明,我國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已由2001年的60%下降到2011年的35%。這說明,政府醫療衛生支出大幅增加,群眾看病負擔相對減輕,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顯著改善。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正式公布,一場惠及全民的新醫改拉開序幕。3年來,我國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堅持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循序推進的基本路徑,著力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探索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的中國式解決辦法。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中國衛生體系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世界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評價,中國醫改的目標和總體戰略是值得效仿的,中國在為全民提供平價且公平的基本醫療服務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
基本醫療保障惠及13億人
3年前,家住四川省中江縣太安鎮保安村的小學四年級學生蔣浩,患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他先后在華西第二醫院住院治療18次,醫療費達11萬余元。為了治病,父親蔣雄軍幾乎借遍了親友的錢。2010年,四川省將兒童白血病納入大病保障范圍,新農合為蔣浩報銷了8.14萬元,民政部門又給了1萬多元救助,家里的經濟負擔一下減輕了。“像這樣的大病,如果沒有政府撐著,我們這個家早就垮了,根本沒法醫治娃娃……”蔣雄軍激動地說。
中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10年前,看病報銷只是少數人的“福利”,8億農民和城鎮居民基本沒有醫療保障?!暗昧岁@尾炎,白種一年田;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边@句民謠真實地反映了農民看不起病的狀況。據2003年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顯示,全國有45.8%的患病農民應就診而未就診,30.3%的患病農民應住院而未住院,其主要原因是經濟困難。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逐步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3年,新農合制度試點在全國陸續展開。2008年,新農合制度覆蓋超過8億人。到2011年底,全國參加新農合的人口達到8.32億,參合率達到97%,農民徹底告別了“小病拖、大病扛”的歷史。
新農合制度的一大特點是政府承擔主要籌資責任。2003年,各級政府對新農合的補助標準為每人每年20元,農民個人繳納10元,人均籌資標準為30元。到2012年,各級政府對新農合的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農民個人繳納50元,人均籌資標準達到290元。2011年,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醫藥費用補償比例達到70%,農民住院實際報銷比例超過50%。
從2010年開始,我國啟動農村兒童先天性心臟病、急性白血病等重大疾病醫療保障試點工作。2011年,尿毒癥等6類新增疾病納入重大疾病保障試點。2012年,肺癌等12類大病納入保障和救助試點。截至2011年底,全國有超過23萬重大疾病患者受益,其中有近3萬名先心病患兒康復。
10年來,以城鎮職工基本醫保、城鎮居民基本醫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主體的全民基本醫保制度體系初步形成。目前,全國參加三項基本醫保的人數超過13億,全民基本醫?;菁?5%以上的人口。
外國媒體評論稱,中國的醫療保險就數量而言,堪稱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社會福利計劃。
- 上一篇:
-
(發展觀·湖北篇)落實就是發展 落實才有希望
已是第一篇
-
(發展觀·湖北篇)落實就是發展 落實才有希望
- 下一篇:
-
(走基層)內蒙古:科技創新能把黃沙變成"金"
已是最后一篇
-
(走基層)內蒙古:科技創新能把黃沙變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