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8月23日電(記者王正忠 王圣志 鮑曉菁 )安徽,是一片改革的熱土。 從稅費改革到農村綜合改革,從醫改“安徽模式”到文化體制改革的“安徽現象”,這個奮力崛起的中部省份,在全國率先推行“大包干”改革之后,始終保持著“改革急先鋒”的姿態,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歷史性的探索。
改革,是對命運的一次洗禮。
在這片改革的沃土上,人們的命運在不斷的改變,生活的夢想更加斑斕。最近,記者采訪了安徽幾名普通群眾,傾聽他們對社會變革的感受。他們被改革點亮的人生,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斷創新、不斷奮進的中國。
“醫改救了我全家”
35歲的利辛縣農婦李曉琴撫摸著胸前的刀疤,感受著心臟有力的跳動。兩個星期前,安徽省立醫院心臟外科醫生給她做了房缺修補手術,紊亂了十多年的心跳終于找到了規律。
就在今年4月,李曉琴的獨生子在學校組織體檢時查出了房缺,當地醫院告訴她這種病只有去省城的大醫院動手術,如果拖久了,孩子的心臟和肺循環將無法恢復到正常狀態,嚴重時會引起心力衰竭和房性心律失常。
這個消息對于這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來說猶如晴天霹靂!她和丈夫趕緊取出家中的所有存款,帶著孩子到省立醫院復查--醫生在描述孩子癥狀的時候,李曉琴忽然意識到,自己持續十多年的癥狀也像是房缺。
“我和孩子都查出這個大病的那天晚上,一家三口抱頭痛哭。我當時想到的是,兩個人開刀手術費肯定負擔不起,我干脆就不治了。醫生也說我的病因為拖久了,所以比孩子嚴重,開刀更危險?!崩顣郧僬f,他們雖然參加了新農合,但過去到大醫院看大病報銷比例低,手術費用成為他們心頭的巨石。
”后來醫生告訴我,現在像心臟病之類的大手術,都按照病種付費,這種病能報銷七成,比以往要多報銷四五萬元錢。”李曉琴說,“這樣一算賬,我和孩子一起做手術,家里還能負擔起,我也決定做手術了?!?
李小琴說:“醫改救了我全家!”現在母子二人都做了手術,總共花了近5萬元。孩子已經出院休養,下學期就可以正常上學,李曉琴的手術也非常成功。
安徽省省立醫院心臟外科主任嚴中亞告訴記者:“沒有實行重大病按病種支付改革前,我們遇到過很多農村病人得了心臟病,有的因無錢治療放棄了,有的從輕度拖成了手術風險極高的重癥。這項改革實行后,農村病人接受手術的越來越多,基本上都會在發病初期及時就診?!?
心贓病手術、腎衰竭病人透析、人工耳蝸安裝、白血病患兒置換骨髓……在安徽都已經實行按病種付費。從2011年7月起,安徽省啟動新農合按病種付費改革試點,篩選出67組疾病,在全省所有二級以上公立醫院試點,實行定點救治、分級醫療與提高報銷比例。一年來,按病種付費的住院病人達17萬人次,平均實際報銷比例達到67%,其中重大疾病患者2萬余人次,實際報銷比例達到了73%,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就醫負擔。
從率先實現基本藥物全覆蓋、藥品零差價和破除以藥養醫,再到公立醫院改革、按病種付費,“安徽醫改”正在步入深水區。
“村干部像保姆一樣”
在家門口開個小賣部需要幾個步驟?安徽青陽縣農民李勇高興地伸出三根手指:“第一步,填好申請書、復印身份證和房產證、準備好照片;第二步,交給村干部,并且寫一份委托其辦理的委托書;第三步,村干部替我去工商所辦好營業執照再給取回來,前后五六天,我的小賣部就開張啦!”
其實早在幾年前,李勇就萌生了在家門口開個小賣部的想法。為此他跑了一趟又一趟去辦審批手續,有關部門不是說這個部門沒蓋章,就是說那個資料沒填好。他家住在山里,去趟縣城不容易。跑了幾次沒辦好,干脆放棄了。
2008年,村里成立了“為民代理服務中心”。他又提出想辦小賣部。沒想到自己只動了一下嘴,村干部五天就把手續辦了下來。
“自從實行服務代理制以后,我們辦事就沒這么煩心了。村干部像保姆一樣,手把手教你要準備哪些材料、替你跑到縣里申請,而且還是免費的。我的小賣部開了3年多了,生意不錯,收入比打工高多了,還能在家照顧老人孩子?!?
- 上一篇:
-
走基層·看發展 以不平衡發展 解發展不平衡難題
已是第一篇
-
走基層·看發展 以不平衡發展 解發展不平衡難題
- 下一篇:
-
山東:由“大”到“強”的跨越
已是最后一篇
-
山東:由“大”到“強”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