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一提法明確概括出什么是生態文明。
建設生態文明,就是妥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這里的自然,籠統說是地球,具體說是每個人賴以生存并能感知的陽光、空氣、水、土壤、動植物等自然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組成的生態系統。人類本身是地球生態系統長期進化和發展的產物,稱得上自然之子,理當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在歷史和現實中,不少人認為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結果導致自然的無情報復。建設生態文明,是對人類失誤的反思,強調人與自然要平等相處,和諧共生。
尊重自然,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前提。尊重是一種面對伙伴的良好態度,既是尊重,就不能居高臨下,頤指氣使,而是主動合作,共存共贏。尊重自然,不是任由自然驅遣,也不是屈從惡劣的自然條件,否則人類社會不會發展;尊重自然,更不是讓當代人停止發展的腳步,重歸原始狀態,而是認真總結粗放發展的得失,用友好的態度對待自然,努力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
順應自然,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比如,人類逐水草而居是按客觀規律辦事,反過來說,倘若有水草的地方聚集太多的人,安排太多的生產項目,超過當地自然承載能力,這個地方就會變得不宜居。發展是硬道理,求發展并無過錯,但任何發展都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防止生態赤字,給自然留下恢復元氣、休養生息的充足空間,這才叫順應自然。
保護自然,要做的事很多,重點是多還舊賬,不欠新賬。當前,氣候變暖、水資源短缺、能源枯竭等問題困擾全球,中國的生態環境質量雖然比過去有很大改善,但是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問題依然嚴重,而且發達國家在過去100多年工業化過程中逐步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近些年在我國集中出現,處理起來難度很大。要滿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我們不能有絲毫懈怠。過去粗放發展方式積累下來的問題不解決不行,今后如何避免新的問題更需格外注意。
建設生態文明,是當代中國對人類文明發展潮流的主動引領。建設生態文明反映了人類處理自身活動和自然界關系的進步狀態,是人類認識的一大飛躍,是價值觀念的一大轉變。這一轉變的關鍵,在于著力解決自然的物質生產和社會的物質生產之間的矛盾,把社會物質生產以人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轉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進而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協調發展的價值取向上來。(武衛政)
- 上一篇:
-
十八大代表熱議:增強“四個意識” 不負信任重托
已是第一篇
-
十八大代表熱議:增強“四個意識” 不負信任重托
- 下一篇:
-
許一個更有保障的未來
已是最后一篇
-
許一個更有保障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