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高唐工作4年了,我早已把這兒當成了自己的家鄉,把這兒的父老鄉親當成了自己的親人。讓父老鄉親生活在潔凈優美的環境中,是建設幸福高唐的最基本要求。通過幾年來的工作實踐,我深深認識到落實“三嚴三實”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必須堅守住發展的“綠色”底線。
因長期致力于走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之路,高唐獲得了“山東省循環經濟示范縣”“山東省首批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山東省首批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多張“金名片”。縣域內不僅有“全國最大的小型電動車生產基地”時風集團、“全國最大的本色漿紙加工基地”泉林集團、“全國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蛋白加工基地”藍山集團等企業“綠巨人”,還擁有蓬勃發展的十大綠色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高唐還是畜牧養殖大縣,在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榮達公司的帶動下,肉鴨養殖成為全縣優勢產業之一。但伴隨著畜牧業的崛起,畜禽糞污已經成為影響這一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如果這些不能有效治理,養殖產業就不能持續發展,甚至只能坐以待斃。通過我多次調研和企業的嘗試,我們在2014年成功探索出了鴨桑蠶一體化家庭生態農場模式,即把“養殖”和“種植”建設在一個農場,種植面積與養殖數量相匹配,用“種養結合”的生態農場模式,達到畜禽養殖廢棄物零排放。這樣一來,不僅解開了制約養殖產業發展的“死穴”,讓這一傳統產業有了綠色發展動力,還為有效解決畜禽養殖污染問題、加快生態畜牧業發展開啟了新路。
鴨桑蠶一體化家庭生態農場發展模式的成功推行,不僅推動了高唐畜牧業從傳統畜牧業逐步向生態畜牧業轉變,更重要的是有效解決了養殖業遇到的糞污處理難題,實現了糞污零排放的目標,為畜牧業解決糞污處理難題提供了“樣板”。目前,生態農場的建設一派火熱,全縣已流轉土地8890畝,建成生態農場88個,姜店、梁村、三十里鋪鎮都形成了千畝生態農場格局,預計到今年底,全縣將建成生態農場170個,桑樹種植面積達到15000畝。
堅守“綠色”發展底線,需要多措并舉,久久為功。為嚴把企業綠色發展關,縣里每年與相關部門和重點企業簽訂目標責任書,落實目標責任制,嚴格考核獎懲。對節能突出貢獻企業、先進企業進行表彰獎勵,獎勵資金近100萬元。在出巨資扶持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重點項目的同時,設立了無償使用的貸款周轉金2000萬元,重點支持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通過持之以恒地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產業,我們形成了時風模式、泉林模式、奧克特模式、國能模式、金銘模式五大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并在省市得到推廣。在此基礎上,我們持續強化大氣污染防治,切實解決影響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大力推進生態縣建設,爭創國家級生態公園和國家級濕地公園,以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促農村環境改善,朝著天藍、水清、氣凈的目標不斷邁進,努力讓美好環境與經濟發展和諧同行。高唐連續四年獲得聊城市群眾滿意度測評第一名。(山東省聊城市委常委、高唐縣委書記 劉春華)
記者短評
堅守“綠色”底線需要現實路徑
“守住發展的‘綠色’底線,必須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不能等問題倒逼,更不能走‘涸澤而漁’‘焚林而獵’的發展死路。”劉春華的話縈繞在記者心頭揮之不去。
堅守“綠色”底線,不能光喊響亮的口號,它需要強烈的責任擔當,更需要適合自身發展的現實路徑。山東高唐始終把生態優先放在發展的首位,既堅守底線又遍尋路徑,不僅在工業領域闖出了循環經濟發展新路,還率先在全國成功推行了鴨桑蠶一體化家庭生態農場發展模式,切實解決了令業界頭痛的畜禽糞污處理難題,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多贏”。
能否真正守住“綠色”發展底線,考驗的是一個地方的重視程度和主要負責人的政績觀。只有讓“綠色”發展底線思想落地生根,才不會讓今天的發展成為明天的包袱。(記者 趙秋麗 特約記者 李志臣 采訪整理)
- 上一篇:
-
二炮某旅:實戰拉練中開展"三嚴三實"教育
已是第一篇
-
二炮某旅:實戰拉練中開展"三嚴三實"教育
- 下一篇:
已是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