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9月27日電(新華社記者 黨周 陳凱 龐書緯) 翻開尕布龍家的老相冊,一張照片吸引了記者的目光:一位面容瘦削、臉色蠟黃的老婦人,頭戴一頂破舊的藍帽子,上衣已經洗得發白,褲腳打著補丁,整個人僵直地半躺在舊沙發上。
照片拍攝于1986年,老人叫花毛,是尕布龍的老伴。當時,尕布龍擔任青海省副省長已七年有余。
“從我8歲那年,母親受傷只能拄拐走路。等到我25歲那年,母親下肢徹底癱瘓。母親所有治療費用,父親一直自掏腰包。”尕布龍的養女召果力說。
1926年,尕布龍出生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哈勒景鄉一個貧苦牧民家庭,離家不遠就是遠近聞名的金銀灘草原。上世紀40年代,尕布龍在家鄉與牧羊女花毛組建了家庭。
“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黃南藏族自治州工作了,每年回家時間不多,主要是給母親帶回來一些藥。”召果力說。
18歲那年,召果力原本有機會成為一名村醫,但為照顧母親選擇了放棄。“1979年母親在西寧做完手術,一直都在老家休養。當時很多人勸父親把母親接到西寧,父親沒有答應,一個原因是西寧家里‘牧民店’人很多,母親過去的話,反而休息不好。”召果力說。
召果力所說的“牧民店”,是上世紀70年代初,很多牧民到西寧看病、辦事,常常會住尕布龍家。沒想到“牧民店”一開就是30多年,先后服務牧民數千人次。
2002年,花毛在家鄉海晏病逝。
直到現在,召果力的戶口依舊在哈勒景鄉的老家。2010年,召果力賣掉老家部分房產,在子女幫助下買了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為維持生計,召果力和朋友在縣城開了家“饃饃鋪”,店面20多平方米。
“父親去世前一個禮拜,我去西寧照顧他。給他喂飯,他卻顫顫巍巍拿起筷子夾起一片洋芋,送到了我的嘴邊,當時他已經說不出完整的話。我的眼淚一下就流了出來。”召果力說。
2006年,年齡最小、最受疼愛的外孫女達什姐莉從青海大學畢業。“那一年,外公病重,大家也希望我在西寧工作,同時照顧外公。但外公堅持讓我到基層,我于是回到了哈勒景鄉。”
盡管有思想準備,但對于從小在西寧生活十多年的達什姐莉而言,基層的艱苦讓她始料未及。
“初到鄉文化站,在鄉政府大院轉三圈,才看到角落里一間小屋子的生銹鐵皮門上,‘文化站’三個字早就掉了色。鄉政府取暖需要生爐子燒牛糞,洗澡更是奢望。”達什姐莉說,剛到基層她偷偷哭了三天。
就在達什姐莉最難過的時候,向來“摳門兒”的外公花了六七百元錢,給她買了一件橘紅色的過膝羽絨服。“這是外公一輩子買過最貴的衣服了,九年了,這件衣服我一直珍藏著。”
2009年,達什姐莉與未婚夫拿著新做的中山裝送給外公,宣告結婚喜訊。從不在家人面前掉淚的尕布龍,潸然淚下。達什姐莉回憶,當時外公就說“好!好!娃長大了!”然后眼淚就流出來了,一句話也說不出。
2011年10月8日,尕布龍靜靜地走完了一生。
美麗的金銀灘草原,一望無際、牛羊成群。天氣晴好時,達什姐莉常會帶著孩子在草原上散步。
“記得小時候,外公也帶我到草原上玩。外公一輩子最眷戀的就是生他養他的草原,就是草原上的百姓。”
尕布龍的一生,早已成為后輩立身處世的一面鏡子。對家人,他有著深沉的愛,更有著深深的歉疚。只是在更多時候,他選擇將對家人的愛與歉疚埋在心底,在一心為民的道路上風雨兼程。
- 上一篇:
-
李干杰:以“嚴慎細實”踐行“三嚴三實”
已是第一篇
-
李干杰:以“嚴慎細實”踐行“三嚴三實”
- 下一篇:
-
讓廉潔過節成為一種常態
已是最后一篇
-
讓廉潔過節成為一種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