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指導文藝創作 仲呈祥 兩年來,文藝界認真學習、深入領會、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15日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動文藝創作和理論批評發生了深刻喜人的變化,取得了令人欣喜振奮的成績。 首先,講話為繁榮文藝創作和文藝評論提供了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總書記的講話集中體現了21世紀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把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最新成果。其中闡述的若干重大問題,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無論對作家藝術家還是文藝評論工作者,都有醍醐灌頂之啟示,有鞭辟入里之警示,對解決當前文藝創作和文藝評論中存在的問題,推動創作和評論繁榮發展,有強大的引領作用。這些重要思想,經過兩年的實踐,都已深入人心,刻在作家藝術家的腦海里,成為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自覺意識與準則。在全面辯證、兼容整合的科學的哲學精神指引下,不僅端正了航向、提高了創作水平,而且凈化和改善了整個社會的文化環境,為文藝創作繁榮營造了良好的先決條件。 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文藝各門類都創作生產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這些作品謳歌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凝聚中國力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文藝理論評論界也步入正軌、勃發生機。運用批評這把“利器”,實事求是,秉筆直書,熱情評介優秀作品,敢于亮劍,說真話,講道理,辨是非,營造了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同時,在全國文藝評獎制度改革之后,各類文藝評獎的數量精減了,質量卻明顯提高,有效地引領了創作與鑒賞。中國京劇節等藝術節用“一劇一評”取代評獎,受到社會廣泛好評。 第三,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文化自信大大增強。文藝工作座談會之后,一個明顯的轉變就是創作的民族性、主體性更強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弘揚中華美學精神,開始成為作家藝術家及廣大文藝工作者共同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正在成為廣大文藝工作者實現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指南。總的來說,在這一系列知與行的指導下,作家藝術家和評論工作者的文化自信有了明顯提高,對中華文化的學養、修養與人文素養更加重視,我國文藝創作和評論隊伍的整體水平有了明顯提升,這為我們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提供了新的文化制高點和創作出發點。 彈指一揮間,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以及《中共中央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指引下,兩年來文藝界確實發生了深刻可喜的變化。但是,我們必須清醒看到,離黨和人民的希望、離習總書記講話精神的要求,都還有較大差距。我們務必總結經驗,以利再戰,“蓄芳待來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