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為何重視“芝麻官”?
發表時間:2015-01-13   來源:人民網

  中國搜索網今日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為何重視‘芝麻官’?”,稱習近平曾在24年前談縣委書記的責任,稱其為“芝麻官”千鈞擔。全文如下:

  據新華社新華視點微博消息,習近平總書記12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同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交流。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擔任過正定縣委書記,對縣委書記崗位之重要、責任之重大,有著切身感受和獨到見解。編輯查詢并梳理了相關公開報道和文章,在此與網友分享。

  “芝麻官”千鈞擔

  根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4年10月曾轉載《習近平:從政雜談》一文,習近平曾在24年前談縣委書記的責任,稱其為“芝麻官”千鈞擔。以下為習近平題為《從政雜談》的文章摘選。

  古時候,人們以“七品芝麻官”來喻指縣令的官微權輕,有貶損之意。其實,當好一縣之長何嘗容易。我曾擔任過縣委書記,每與同行談起,大家總有一致的感慨:官不大而責任不小。

  如果把國家喻為一張網,全國三千多個縣就像這張網上的紐結。“紐結”松動,國家政局就會發生動蕩;“紐結”牢靠,國家政局就穩定。國家的政令、法令無不通過縣得到具體貫徹落實。因此,從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看,縣一級工作好壞,關系國家的興衰安危。

  一個縣也可以說是一個小社會。“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中央有什么機構,縣一般也有與其大體相對應的部門。縣一級工作,從政治、經濟、文化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無所不及。有人說,縣級工作,除了外交活動外,國家各項事務無所不有。其實,有時候縣里也會遇到接待外賓的事情,隨著開放程度的提高,外賓比肩接踵而來也是可期待的。縣級領導還得真懂一點外交。一個縣小則十幾萬人,大則百把萬人,一個決策下去,其影響非同小可,來不得半點含糊。海瑞在他的《令箴》中說:“官之至難者,令也。”此意即最難做的官是縣官。因此,縣級領導必須有各方面的知識和很強的能力,否則難以勝任。

  古人云:“宰相起于州郡。”我們黨和國家的許多高級領導人也都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縣級崗位是鍛煉和培養干部的好課堂。現在從事縣級領導工作的同志,要十分珍惜在崗機會,努力學習,積極工作,刻苦磨煉,積累經驗。

  習近平在正定縣的工作歲月

  資料圖片:1984年5月,時任中共正定縣委書記習近平到正定縣武警中隊調研,就加強領導,關心生活,把縣中隊建成一支新型的人民武裝力量提出要求,并現場解決中隊急需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1982年仲春時節,在中央軍委辦公廳工作的習近平,主動放棄北京的優越條件,來到正定縣任縣委副書記。1983年7月,他擔任縣委書記。

  從1982年到1985年,習近平在正定度過了怎樣"不尋常的3年、非同一般的3年"?一個不講吃穿、不端架子,年紀輕輕的縣委書記,為什么那么有威信?離開正定這么多年了,為什么當地干部群眾一直念念不忘?

  正定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三關雄鎮、神京鎖鑰、八方交匯,位于北京以南240公里,石家莊以北15公里。上世紀80年代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春風已經吹遍神州大地,正定卻還在割資本主義的尾巴。賣毛線的被視為投機倒把,拉沙子、擺小攤的被批為走資本主義道路。人們依舊習慣于敲鐘下田、吹哨上班,成了遠近聞名的"高產窮縣"。渴望改變、渴望富裕成為正定人民的共同心聲。就在此時,習近平同志來到了正定。從此,他與正定40萬人民結下了不解之緣,共同奮斗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帶領正定人民走向繁榮富裕的康莊大道。

  住在辦公室,吃在大食堂

  “樸實低調、親和務實”—回想當年習近平留給正定干部群眾的印象,時任正定縣委辦公室資料組組長的王志敏回憶說。穿著褪色的舊軍裝,背一個軍用挎包,住在辦公室,吃在大食堂,和大家一起排隊打飯,一起在院子里圪蹴(方言:蹲著)著吃飯聊天,與當地百姓拉家常、問寒暖。習近平從不開小灶,有時開會晚了,就吃兩個涼饅頭,加一塊鹵豆腐。

  褥子上補丁有多少,誰也說不清

資料圖片:1983年,時任中共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同趙村群眾交談

  時任正定縣副縣長的何玉回憶當年的場景:“一張三屜桌、一個文件櫥、一把椅子、幾個方凳,兩個條凳支一塊木板就是床,床上鋪一條滿是補丁的舊褥子。老房子泛潮,天晴時,近平同志曬褥子,機關干部都好奇地數,究竟有多少補丁,誰也沒有肯定的答案。”

  當時在縣委辦公室工作的一位干事說,他愛人曾幫習近平拆洗過一次褥子,其實那不是補丁,做褥子的布料本身就是用舊衣服拼接成的。他想買一塊布料讓愛人做條新的,被習近平拒絕了,“不用了,這褥子挺好的。”

  騎著自行車往鄉下跑

 

  資料圖片:1983年8月9日,時任中共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到田間地頭查看棉花生產情況

  “當年他很少待在縣委機關,一年里大部分時間都往鄉下跑,往干部群眾家中跑,有時與縣里的干部結伴,有時單槍匹馬。”正定縣退休老干部張五普回憶說。當時縣里最好的車是兩輛212吉普,如果不是特別急的事,習近平都堅持騎自行車,他自己說這樣既省汽油,又能聯系群眾。后來習近平回憶說:“那時經常騎自行車下鄉,穿梭于滹沱河兩岸,從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公社去。每次騎到滹沱河沙灘就騎不動了,得扛著自行車走。”

  在正定工作期間,習近平跑遍了正定的每一個村。

  1984年6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正定翻身記》,肯定正定所作的嘗試。

  正定翻身記

  1981年底,正定人均年收入僅148元。"農業學大寨"先進縣的錦旗高懸在縣委的會議室里,而老百姓卻不得溫飽。面對這個"高產窮縣",習近平的心情十分沉重……

  "我是來學習的,希望得到你們的幫助和指教。"到正定以后,習近平沒有坐在辦公室,他走訪座談,進村入戶,虛心向每一位同志請教。

  正定的老同志曾評價習近平:平易近人、沉穩、健談、自信、謙和;是位年輕干部,但做事老練成熟;工作既嚴肅認真,又密切聯系群眾。

  "吃飯問題是解決正定問題的當務之急"。習近平通過調研發現高征購造成正定農業結構比例失調,他跑省進京,向上級部門反映困難要求減少征購任務,為"正定人民立了一大功。"

  老百姓吃飽了,還想富起來。在習近平的推動下縣委和縣政府決定先搞"大包干"試點,再全面推廣,開創河北省的先河。

  此外,習近平還和縣委班長一道開展大討論,發展"半城郊型經濟",發展多種經營,發展經濟作物和鄉鎮企業,讓正定經濟效益大增。

  1984年4月,在正定改革如火如荼時,習近平同志牽頭制定了縣委工作大綱。1985年,縣里又制定了《正定縣經濟技術、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提出了正定經濟"三步走"發展目標與發展方針。正定開始走向新的輝煌……

  "栽上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根據習近平同志提議,1982年,正定對全縣知識分子進行大普查,建立"人才賬",刊登"招賢榜",獻上"定心丸"。他說,看待人才貴乎正,使用人才貴乎當,培養人才貴乎周,招聘人才貴乎廣,才集賢眾,方能振興經濟。

  1983年,中央電視臺籌拍大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尋找地方政府共建"榮國府"臨時外景基地。習近平馬上派人聯系,很快達成協議。景區1986年順利竣工,1987年當年有130萬人次前來參觀游覽,旅游收入1761萬元,開創了旅游業"正定模式"。

  習近平回正定

  1991年、1993年和1997年、2005年、2008年,習近平曾五次回到他工作和生活了1000多個日日夜夜,與鄉親們朝夕相處的正定縣。

  習近平在正定看望了30多年前在一個班子一起工作的老同事。他說,正定是我從政起步的地方,這里是我的第二故鄉。

  習近平在正定塔元莊村與鄉親們座談時說,作風問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一個人不論活到多大歲數,最寶貴的是歷經滄仍懷有赤子之心。同樣,我們黨成立90多年了,執政60多年了,最寶貴的是要永葆青春、永葆生機活力。這就要不斷改進作風,不斷改革創新,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責任編輯:張智萍
更多
在線評論
用戶昵稱:   匿名 在線評論選件用戶手冊     請遵紀守法并注意語言文明……
驗證碼:           查看評論
人妖啪啪综合AV一区TS人妖,欧美自慰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不卡人妻有码中文字幕在线
综合在线视频精品专区 |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 色婷婷在线观看中文字幕 | 日韩国产精品免费人成视频 | 在线中文字幕精品第二十 | 亚洲图揄拍自拍另类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