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黨和人民勵精圖治、攻堅克難,打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運籌帷幄,展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得到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衷心擁戴和國際社會的普遍贊譽,他正以獨特的治國理政品格引領中華民族走上偉大復興。
充滿自信的戰略定力
問題意識、敢于擔當、剛性執行,體現著習近平總書記充滿自信的人格品質。缺乏自信的人,往往回避問題、掩蓋問題,見著問題繞著走;充滿自信的人,才具有堅定的信心、信仰,才會去直面并破解各種問題。善于解決問題是有自信、有力量的表現。問題意識貫穿于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最鮮明的,就是他提出的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都致力于破解“四個全面”中的矛盾、問題和難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在解決各個領域的問題過程中逐步實現的。問題倒逼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就是針對問題而進行的。全面依法治國,也是要解決我們所面臨的種種相關問題。全面從嚴治黨,主要是針對過去一定時期我們治黨失之過寬而產生的諸多問題而言的,是針對我們黨面臨“四種危險”這一問題而被強調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的治國理政思想,都是針對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提出的,是問題中的思想,思想中蘊含“問題”,“問題”中呈現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的黨、國家和民族充滿自信。他注重使用“中國”二字,如“中國夢、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聲音和中國話語”等概念;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制度,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滿自信。他對自己也充滿自信。在今天這個時代,特別需要懂行的專家來治國。現在,不懂行、缺乏職業素養的領導干部也有。如果缺乏專業水準和職業素養,就容易把工作搞砸。因此,當今時代需要專家治國。當然,還應具有綜合的知識結構。既有專業水準,也具有綜合的知識結構,是今天領導干部必備的素養。習近平總書記博覽群書,造詣深厚,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深有研究,精通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同時對哲學、經濟學以及歷史十分熟悉,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喜歡并推崇。
問題意識、敢于擔當、剛性執行,意味著習近平總書記具有戰略思維和戰略定力。他注重對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問題進行科學謀劃。他在時間維度上注重長遠考慮,跳出眼前從長遠看眼前,如提出的中國夢;在空間維度上注重全局謀劃,跳出局部從全局看局部,如關于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和“一帶一路”戰略;在系統維度上注重整體布局,跳出部分從整體看部分,如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頂層設計。他還致力于解決根本性問題,努力占據發展的制高點,進而具有戰略定力,如關于建構新型大國關系。他十分注重把握根本原則和政治大方向,避免在根本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如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黨的領導等。看準方向后,他就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戰略定力,既堅定執行,又具有治國理政的戰略思維能力,且充滿自信和從容,如強調“老虎”、“蒼蠅”一起打。
直面難題的勇者擔當
問題意識、敢于擔當、剛性執行體現著習近平總書記直面難題、敢于擔當的精神品質。充滿自信是敢于擔當的基礎和前提,敢于擔當是充滿自信的具體體現。二者也有區別,自信是一種信心、信仰、忠誠和堅定,是敢于直面問題,而擔當則是一種責任、勇氣、剛毅和膽量。缺乏責任擔當的人,往往回避、掩蓋問題,見著問題繞著走,結果使問題成堆。問題是客觀存在的,躲不開繞不過。因而,領導干部應具有敢于解決矛盾和問題的責任擔當。只有充滿責任擔當的人,才敢于直面并破解各種問題,獲得好的結果。
敢于擔當,貫穿于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他積極推動的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積極推進的全面深化改革,積極倡導的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所強調的努力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籬,以及關于建構新型大國關系及外交新格局等,都顯示出他敢于擔當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既敢于直面并破解我國發展進程中積累起來的矛盾、問題和難題,也敢于直面我國發展起來以后面臨的矛盾、問題和難題,還勇于應對許多復雜的世界性難題。他敢做敢當、敢做敢為,勇于擔當起對黨的責任、對國家的責任、對民族的責任和對人民的責任。今天,我們共產黨人打的“鐵”非常堅硬,既要應對“四大考驗”和破解“四種危險”,又要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籬,還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要想直面并破解難題,就必須敢于擔當。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與治國理政實踐中,鮮明體現了他直面難題和敢于擔當精神。如在國家核心利益問題上,他強調,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在反腐倡廉問題上,他敢于下重手。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同志當選我們黨的總書記后,有20分鐘與中外記者見面的講話,通篇講的都是擔責和擔當問題。
嚴以修身的主體鍛造
問題意識、敢于擔當、剛性執行,必須建立在對我國現代化發展規律的把握和主體素養的提升上。
習近平總書記注重對我國現代化發展規律的把握。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就是隨著時代發展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我國現代化起飛階段,主要是解決“做大蛋糕”和“追趕西方”這兩大歷史性、緊迫性問題,此為“發展”問題;在我國現代化進一步發展進程中,即在我國相對發展起來以后,民眾的各種訴求覺醒、增強了,而我國現有的主客觀條件還難以真正滿足這些訴求,所以進入了矛盾多發期。這時,“穩定”問題顯得日趨突出;要真正解決好“發展”和“穩定”問題,必須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就是“治理”問題。“發展、穩定和治理”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需要破解的總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要解決許多問題,然而從根本上看,主要是解決三個問題:發展動力或創新活力、社會和諧穩定、國家治理現代化。其中所解決的核心問題,即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系,也與這三個根本問題有關:“市場”相對注重發展動力、創新活力;“社會”相對注重社會和諧穩定;“政府”側重于政府治理。
習近平總書記不僅注重把握規律,而且注重提高主體素養,強調“打鐵還需自身硬”。當今我們共產黨人打的“鐵”比較堅硬,這就要求作為打“鐵”的主體即中國共產黨人自身必須硬,只有這樣,才能把堅硬的“鐵”打好。所以,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注重全面從嚴治黨,使黨在精神、能力、作風和純潔等方面真正硬起來。
哲學智慧的頂層設計
在把握規律和提升主體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中注重運用哲學智慧進行頂層設計。習近平總書記所遇到的問題,要么是發展過程中長期積累起來的問題,積重難返,多是些難啃的硬骨頭;要么是發展起來以后出現的新問題,比不發展時更多。解決這些問題和難題,既需要高超的哲學智慧,否則找不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路徑和方法,也需要進行頂層設計,否則抓不住牛鼻子,顧此失彼。習近平總書記既具有哲學智慧,注重運用哲學思維和方法破解難題,又注重在解決根本問題時進行頂層設計。比如,關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總書記既運用哲學智慧來處理強國夢與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關系,體現出“外圓內方”的哲學思維和解構“國強必霸”邏輯的政治智慧,又對實現中國夢進行頂層設計,提出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還致力于建構當代中國社會發展新秩序。
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注重學哲學、用哲學,深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分析解決矛盾和問題,需要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中哲學思維和方法是最有效的。他運用歷史思維來分析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和價值合理性問題,分析解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歷史必然性問題;他善于運用辯證思維來分析解決實現中國夢問題中的一些重大關系,分析解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根本問題,分析解決意識形態建設中的重大關系問題,強調要做好統籌兼顧和化解矛盾工作;他善于運用戰略思維進行長遠和全局謀劃,注重分析解決經濟新常態的戰略意義問題,分析解決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戰略意義問題;他注重運用創新思維把握大勢和推動變革,思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問題;他運用底線思維注重積極主動應對各種挑戰、風險和困難,強調要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抓鐵有痕的剛性執行
做出了頂層設計,就要真抓實干、剛性執行。習近平總書記具有真抓實干、剛性執行的品格,即求真務實、作風過硬,具有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剛性執行力。“打鐵還需自身硬”,是習近平同志當選我們黨的總書記之后,與中外記者見面時講的一句話,這非常貼切地體現了他治國理政的品格。“打鐵還需自身硬”包含兩方面內涵:一是“打鐵”,二是“自身硬”。打“鐵”,意味著當今中國共產黨人面對的任務、困難、風險和挑戰非常“堅硬”。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廣大人民群眾是“打鐵”的主體。既然“鐵”比較堅硬,“打鐵”的主體必須“硬”。這種“硬”,首先應當硬在精神、硬在能力和硬在作風。集中到一點,就是要真抓實干、剛性執行。習近平總書記講我們今天的改革是深水攻堅,必須要啃這個難啃的硬骨頭;在反腐倡廉和黨的作風建設問題上,他強調“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敢于“打老虎”;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他強調一定要用實際成效取信于民;他強調遇到難題,要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他還指出“一份部署、九份落實”,如此等等體現的都是真抓實干、剛性執行。
夢想引領的力量凝聚
以真抓實干、剛性執行的精神實現頂層設計,就要尋求共識、凝聚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中注重尋求共識、凝聚力量。在社會階層、利益主體、思想觀念出現某種分化的情境下,要攻堅克難,就必須尋求共識、凝聚力量。習近平同志擔任我們黨的總書記之后,所面臨的一個緊迫任務,就是“攻堅克難、建成小康”。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在習近平總書記執政期間實現,時間緊、任務重,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要帶領我們黨來破解許多積累起來的難題。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具有高度的理性認知和實踐自覺:治國理政首先要解決矛盾和問題,或破解難題,這意味著要攻堅克難;由此,就必須尋求共識,凝聚力量,匯聚正能量,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活力。正因如此,他指出,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興衰成敗在人民,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他提出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內在要求人們多從正面看到社會歷史的進步,多理解今天我們面臨的諸多難題,多注意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其實質就在于尋求最大的公約數,即“尋求共識、凝聚力量”。
改革清障的問題倒逼
以真抓實干、剛性執行精神實現頂層設計,還要善于抓主要矛盾、解決根本問題。領導干部從政一般有兩種思路:一是注重眼前看得見、摸得著、見效快的“顯績”;二是直面并破解發展進程中的障礙、難題和問題的“潛績”。有些領導干部多走第一種思路。習近平總書記也走第一種思路,但更加注重第二種思路。領導干部要把本職工作做好,首先要以解決問題為導向,要具有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發現、分析、解決本單位的主要矛盾和根本問題。淡漠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不正視問題就會演化成大問題。問題是矛盾的具體表現,矛盾是問題存在的根源。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問題。只有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才能實事求是地對待問題,才能贏得主動,才能找到引領時代進步的路標。只有解決主要矛盾和根本問題,才能推動本單位的發展。解決了問題,就成為下一步發展的契機。一個單位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分析和解決矛盾、問題的過程。要言之,增強問題意識是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這叫做“問題切入”反而“成功走出”。
由此,領導干部要善于把精力用在發現、分析、解決本單位的主要矛盾和根本問題上來,把解決主要矛盾和根本問題作為前進的動力而不是包袱,作為創新的支點而不是退縮的借口,作為更上一層樓的機遇而不能憂心忡忡;領導干部必須具有發現問題的敏銳、正視問題的清醒、解決問題的自覺;領導干部要多從比較中發現問題,在改革發展實踐中發現問題,在總結經驗教訓中發現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深諳這一道理,其治國理政,首先是從破解發展進程中積累起來的矛盾和新問題入手的,是從分析和解決發展起來以后出現的新矛盾和新問題入手的,并以此來推動當代中國的發展。比如,他既從解決我們黨內存在的不良作風和腐敗問題入手,也從破除影響中國發展命運的體制機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籬問題入手,進行治國理政,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發展。(韓慶祥 中共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兼哲學教研部主任;一級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
- 上一篇:
-
緬懷革命先烈 謳歌民族英雄
已是第一篇
-
緬懷革命先烈 謳歌民族英雄
- 下一篇:
-
習近平的“勝利日時間”
已是最后一篇
-
習近平的“勝利日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