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帆高揚,向著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
新華社北京1月3日電(新華社記者)一次艱難而偉大的復興航程,95年前,從嘉興南湖那艘紅船起錨。
篳路藍縷,一程又一程——
“我們人民共和國的航船正在破浪前進,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1年多前,在慶祝人民共和國65歲華誕的日子里,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滿懷豪情地向世界宣告。
長風萬里,破浪前進。
承載著5000多年燦爛文明和近現代以來波瀾壯闊的歷史,承載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偉大復興的夢想,承載著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力量,3年多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挺立時代潮頭,引領“中國號”巨輪,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彼岸前進……
一幅藍圖正在鋪展——3年多來,以中國夢為統領,不斷完善治國理政頂層架構,黨中央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新境界
習近平:“治理這樣一個國家很不容易,必須登高望遠,同時必須腳踏實地”
“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3年多前,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習近平總書記的宣示,讓全世界讀懂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
3年彈指一揮間。從確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到提出“中國夢”,從統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從把握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到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蘊藏鮮明時代內涵的治國理政總體方略與時俱進、不斷發展,為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奠定了堅實基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向新的境界。
3年多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歷史方位清晰可辨——
2016年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戰決勝階段。
13億多人口的東方大國,5年沖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史無前例。
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指日可待;奔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堅毅前行。
“一個夢想、兩個百年,是對‘三步走’戰略思想的重要發展,成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總體架構的邏輯起點。”中央黨校副教育長韓慶祥說。
登高望遠。偉大的宏愿,催人奮進;美好的景象,激動人心。
從各行各業迸發出創新創業的激情活力,到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從兩岸領導人實現跨越66年的歷史性握手,到全球華僑華人泛起深沉的家國情愫,中國夢猶如蒼穹北斗,引領中國格局呈現千年未有之大氣象。
3年多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戰略布局次第鋪展——
“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向全黨提出了時代課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問題為導向,提出了全新的戰略思想。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抓住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牛鼻子”,使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關鍵環節、重點領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實踐邏輯更加嚴密。
3年多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思想內涵不斷深化——
當地時間2015年12月12日,氣候變化巴黎大會落下帷幕。歷經艱苦談判,里程碑式的《巴黎協定》終于誕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邁出重要一步。
大會開幕式上,出現了習近平的身影,響起了中國聲音,為協議達成注入了中國動力。
“過去幾十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發生了深刻變化,但也承擔了資源環境方面的代價。鑒往知來,中國正在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綠色發展,是問題倒逼出的答案,也是中國發展理念革故鼎新的縮影。
發展速度在換擋,發展方式在轉變,經濟結構在調整,發展動力在轉換。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五大發展理念,掀開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
3年時間,1000多個日日夜夜,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運籌帷幄、總攬全局,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全方位推進,治國理政新成就舉世矚目,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寫下人類發展的新篇章。
一條主線貫穿始終——3年多來,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黨中央牢牢把握住經濟發展的主動權
習近平:“風物長宜放眼量。分析中國經濟,要看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確,動力是否強勁,潛力是否充沛”
2014年7月8日,中南海。
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指出:“實現我們確定的奮斗目標,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在開啟中國夢新航程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中國號”這艘航船行穩致遠的主發動機。
時遷勢移。如今中國經濟航船行駛的海域中風高浪急,暗流涌動。
放眼全球,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已經7年多,復雜程度遠超以往,全球經濟復蘇持續乏力,發達經濟體走勢呈現分化,新興經濟體增長反復波折。
審視國內,經濟處于“三期疊加”階段,增長新動力不足和傳統舊動力減弱的結構性矛盾突出,一些企業經營困難,經濟增速從2012年起放緩至8%以下……
滄海橫流,首在掌舵。
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能力,在較大下行壓力情況下實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是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鮮明特點。
胸懷全局,牢牢掌控發展主動權。
“我國經濟已由較長時期的兩位數增長進入個位數增長階段。”2013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對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作出重要判斷。
從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首次提出“新常態”,到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系統闡釋,再到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入論述對經濟發展新常態“怎么看”和“怎么辦”,經濟宏觀調控思路進行重大創新,打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戰……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把握經濟規律,認識不斷深化。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也是黨中央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斷。
理念上更加清晰——
過去依靠粗放式發展實現高增長的模式一去不復返了,轉方式調結構是繞不過去的歷史關口,必須擯棄傳統發展思維,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理念謀劃發展。
行動上更加堅決——
加減相伴,破立并舉。簡政放權、結構調整、改革創新,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增強供給體系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方向清,任務明。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無論是在國內調研時,還是在參加國際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談及經濟形勢總是強調“定力”和“信心”二詞。
定力,來自對發展態勢的深刻把握。
信心,來自對經濟工作的高超駕馭。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一系列開創性重要會議的召開,無一不體現出黨中央對經濟發展重大問題的精準眼光和駕馭能力。
3年多來,黨中央以智慧和勇氣創新宏觀調控方式,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從注重需求側到強調供給側,對癥下藥,推動經濟發展乘勢而進。
創新驅動,催動新生活力——
產品未上線,就獲得數百萬美元的天使輪投資;上線兩個月,又獲得1億元的融資……在杭州夢想小鎮里創業不到一年的“空格”APP公司,正創造成長奇跡。
從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到“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驅動蔚然成風。
各種模式眾創空間如雨后春筍,新動力在不斷成長。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日均新登記企業超1.1萬家,創新創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格局重塑,打開發展疆域——
三大經濟戰略,以氣象萬千之勢謀劃經濟新藍圖:“一帶一路”讓中國與沿線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速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形成區域新的增長極、長江經濟帶橫亙東中西,預計能撬動數萬億元的投資大市場。
同50多個國家一道積極籌建和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建立絲路基金;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中國以開放思維重塑新格局,不斷凸顯對全球經濟治理的“中國擔當”。
結構優化,凸顯充沛后勁——
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近60%,服務業占比超過50%,高技術產業增速明顯快于整體工業,體育產業、文化產業等現代服務業正在迅速崛起,新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
中國依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穩定之錨”。中國經濟增長7%左右的增量,就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年經濟總量,當前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在30%左右,仍居全球第一。
風帆啟航再馳騁,大海揚波作和聲。
- 上一篇:
-
共商文藝繁榮發展大計
已是第一篇
-
共商文藝繁榮發展大計
- 下一篇:
-
習近平:“我贊同閻肅同志的風花雪月”
已是最后一篇
-
習近平:“我贊同閻肅同志的風花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