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入秋的北京,暑熱初退。上午九點多,家住西城區紅線胡同的張福俊臉上微泛汗珠。此時,她正在天壇公園和一些老朋友一道做著瑜伽,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健康是幸福的根兒。身體好了,人也美了,心情自然也跟著好。”她開心地說。
的確,健康是幸福的根兒。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發出了建設“健康中國”的宣言,這樣的理念,正浸潤到億萬百姓的日常生活里,成為中國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健康水平 逐年提升
“與50年前出生的那一代人相比,今天出生的中國人預期可以多活30多年,而中國只用富裕國家一半的時間就取得了如此成績。”7月22日,由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與中國財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歷時兩年完成的一份中國醫改研究報告這樣寫道。
人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是衡量一國居民健康水平的幾個國際通用指標。2015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為76.34歲,比5年前提高了近1.5歲,而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和孕產婦死亡率分別下降到8.1‰、10.7‰和20.1/10萬。“中國人民健康水平總體上達到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上述研究報告作出了這樣的判斷。
在我們這個尚不富裕的國家,這一點是如何做到的?
靠加大投入。2015年,我國政府財政衛生支出為10833億元,是5年前的兩倍有余。而居民個人衛生支出比例卻從2010年的35.29%下降到30%以下,是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
靠全民醫保。2015年,城鎮職工基本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3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參保率保持在95%以上。
靠全面覆蓋。今天,在全國各地,已基本實現村村有衛生室、鄉鄉有衛生院、縣縣有達標縣醫院,80%的百姓在15分鐘內能到達最近的醫療點。全體城鄉居民免費享受的12類45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基本覆蓋了生命全過程。
靠加強疾控。或許,我們對當年非典突如其來時的緊張仍記憶猶新,而現在,經過全面強化和提升后的疾控體系已今非昔比——2015年,當埃博拉出血熱造成全球恐慌的時候,中國卻雙線出擊,同時打贏了國內防控和援非抗疫兩場戰役,實現了傳染病從國內防控向全球合作的歷史性跨越。
上醫治國 全力醫改
“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語出《黃帝內經》,流傳至今。
所謂“上醫治國”,在今天,便是醫療體制的頂層設計與改革。作為一項世界性難題,醫改對于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更加復雜艱巨。
為了13億人的健康,黨和政府不忘初心。十八大以來,我國繼續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在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
醫改,改什么?老百姓看在眼里,感受在心。
破除以藥補醫機制、探索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立全民醫保制度、推進編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一項項改革針對多年來形成的固化格局,直指一個個難啃的“硬骨頭”。
短短幾年間,各項改革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作為綜合改革試點的江蘇、福建、安徽、青海4省率先發力:福建開始向醫藥領域利益分配痼疾“開刀”;青海嘗試“小財政撬動大醫改,大病醫療保險制度為百姓‘兜底’”;江蘇推行分級診療,激活基層醫療;安徽通過群眾滿意度考核倒逼公立醫院提高醫療水平……與此同時,在市級層面,國家級聯系試點城市從34個增加到100個;在縣級層面,75%的縣(市)和76%的縣級公立醫院已經啟動改革,2016年內將實現全覆蓋。
全民健康 身心俱佳
健康,不僅僅是無病無災,更要身心俱佳。今天,體育健身正成為我國許多城鄉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33.9%,比2007年提高了5.7個百分點。不僅僅是健身,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慢病管理、接種疫苗、科學飲食、常規體檢等健康意識日益深入人心。從治病到防病,在理念轉變的同時,各級政府紛紛出臺政策,推進健康關口前移——江蘇在全國率先建設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范區,浙江以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等為載體推動“健康浙江”建設,四川省汶川縣在全國率先成立縣級“健康委員會”......
“十三五”時期,“健康中國”的目標十分明確: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醫療衛生法律制度進一步健全,服務水平和質量大幅提升,群眾健康素養明顯提升,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人均預期壽命在2015年基礎上提高1歲,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分別下降到7.5‰、9.5‰、18/10萬。上述目標實現之后,我國居民健康水平將進入中高收入國家前列。 (記者 金振婭)
- 上一篇:
-
理解“七一”講話的三個維度
已是第一篇
-
理解“七一”講話的三個維度
- 下一篇:
-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關心衛生與健康工作紀實
已是最后一篇
-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關心衛生與健康工作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