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進入新常態”“要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為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基于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社會基本矛盾的變化提出的,而在每一個“全面”中,又都貫穿了一條核心的邏輯主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也體現了唯物史觀的社會基本矛盾原理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原理的一致性。只有從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一根本的立場、觀點、方法出發,才能準確理解“大邏輯”下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思想精髓。 人民主體思想: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闡釋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主義歷史觀與各種形形色色的唯心主義歷史觀的根本區別之一,就在于它始終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主體。早在19世紀40年代,他們就在《神圣家族》中明確提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決定歷史發展的是“行動著的群眾”,從而確立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主體地位,實現了歷史觀上的偉大變革。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唯物主義歷史觀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從改革開放的時代特征出發,一以貫之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點。黨的十八大在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特別是十六大以來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的八項基本要求,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需要,突出強調“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始終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強大根基”,并以一系列新論斷、新觀點,深刻闡釋了人民主體思想。概括起來主要包括: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取向,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以增進人民福祉為使命追求,提出“人民是改革的主體”的思想,堅持依靠人民、為了人民,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以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為責任擔當,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維護人民根本權益,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提出“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的權力觀,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管黨治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 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多方面重要論述,體現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在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即堅信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看作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看作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事業;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最鮮明的政治立場 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奮斗都應致力于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政治立場。“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本身就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強烈愿望,而每個“全面”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群眾。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著眼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全面”是涵蓋全體人民的。小康不是少數人、部分地區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擴大人民民主,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全面深化改革是為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讓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人民對改革的認同感和積極性來自公平感、獲得感。當人民切身體會到改革帶來的公平正義和改革的普惠性時,就會更加擁護、支持和投身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任何一項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場上把握和處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問題,都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沖破利益固化藩籬的阻礙,把增進人民福祉、回應群眾的愿望和訴求當作出發點和落腳點,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和舉措,把改革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真正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面依法治國是為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基本權益,使人民成為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當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時,依法治國就會全面落實。全面依法治國,要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障人權,保證人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保障人民參與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權力的實現;保障人民行使監督權力,防止公共權力侵犯公民權利,真正做到法治建設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 全面從嚴治黨是為了始終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真正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全面從嚴治黨,核心是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從嚴治黨不能關門進行,需要人民群眾的支持、監督,也一定能夠得到人民的支持。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的意見是我們最好的鏡子”。從嚴治黨與黨群關系建設呈現明顯的正關聯。因此,黨要始終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 發揮人民主體作用與加強黨的領導相結合: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根本方法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蘊藏著巨大的潛能,但如果只有廣大群眾的積極性,而缺乏有力的組織和引導,群眾積極性就不可能持久,而能夠擔當這種領導責任的只有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共產黨。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我們必須把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與堅持黨的領導統一起來。 一方面,我們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不斷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發展提供有力而持久的支撐;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鼓勵基層群眾大膽探索,充分激發改革的動力源泉;在全面依法治國中,要使民主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各個環節都能得到人民的參與、監督和推動;在全面從嚴治黨中,要堅決走群眾路線,確保人民群眾成為從嚴治黨效果的最高評判者。同時,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深入群眾、深入實踐調查研究,主動調研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不斷提高認識能力、判斷能力和工作能力,真正找準解決發展、改革、法治、黨建中的突出問題的思想方法。 另一方面,我們黨要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提高宣傳和組織群眾的能力,正確處理各種復雜的社會矛盾,正確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將不同地方、不同階層、不同領域、不同方面的群眾有效動員起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善于通過提出和貫徹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善于從人民的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張;在全面依法治國中,善于將人民群眾的普遍意志集中起來上升為國家的法律;在全面從嚴治黨中,善于把對黨員干部從嚴要求轉化為黨對人民主體地位良性發展的正確引導,以最大公約數的思想方法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聚合眾力、融合眾智,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共識和力量。(作者: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郭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