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原常委朱相遠:總書記講話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科學指南
發表時間:2014-05-12   來源:北京日報

——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生態文明重要講話中的哲學思想

朱相遠

  全球性生態危機——這柄達摩克利斯懸劍正在當代人類頭頂上回蕩,給人類未來,投下一抹陰影,由此生態文明應運而生。習近平就生態文明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方針原則、目標任務、工作重點,深刻回答了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一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些講話為我們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科學指南。

  唯物的立場:從人類共同利益的唯物主義立場出發,來討論生態文明問題

  地球生態環境的惡化,是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來,一味戰勝自然、追求最大利潤、過度奢侈消費的畸形工業化結果。僅占世界20%人口的發達國家,竟消耗占世界80%的資源,并給生態造成極大破壞。如今,當占世界80%的人口也要享受工業文明成果時,卻只剩下20%資源與滿目瘡痍的生態環境了。西方如今又出現極端環保主義者,他們反對新興國家工業化,認為這將進一步破壞地球生態平衡。新興國家中,也有些人只重經濟發展,片面追求GDP高增長率,而不惜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環境。

  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習近平擔任黨的總書記和國家主席以來,十分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他從人類共同利益的唯物主義立場出發,來討論生態文明問題,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2013年4月,他在海南考察時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頭頂著藍天白云,在清潔的河道里暢快游泳,田地盛產安全的瓜果蔬菜……這些是人民群眾對生態文明最樸素的理解和對環境保護最起碼的訴求。確實如此,一個人每天要吸入18立方米的新鮮空氣,要飲約兩升純凈的水,要吃約一公斤多的各種安全食物。人的生命之所以存在,就是不斷地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與能量交換,稱為新陳代謝。

  因此,外界環境因素的優劣,直接決定著人的健康與幸福,涉及廣大人民的福祉。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進一步強調: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樹立生態觀念、完善生態制度、維護生態安全、優化生態環境,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這一切,皆是從最大多數人長遠利益的唯物立場出發,既代表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全人類的共同利益。這也是東方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學理念和“天下大同”等思想的反映。

  辯證的觀點:主張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西方文化片面主張人定勝天,強調用一切科技手段,戰勝自然,對自然無窮盡地掠取,以獲得更多財富。恩格斯曾說過:“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不幸正被言中,這種報復是如此嚴厲與殘酷。印度甘地也曾說過:“大自然滿足人的需求綽綽有余,但卻不能滿足人的貪婪。”西方文化就過于貪婪了。東方文化主張“天人合一”,人同自然、文明同生態、經濟同環保是統一、和諧、相輔相成的。習近平關于生態文明的許多論述和觀點包涵著深刻的辯證觀點。這里列舉幾點:

  其一,關于生態與文明興衰的關系。習近平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確實從古至今,人類文明都發源于生態適中的地域。許多古代文明之所以消亡湮滅,皆因環境惡化所致,如樓蘭古國等。因此,習近平指出,人類追求發展的需求和地球資源的有限供給,是一對永恒的矛盾。我們必須解決好“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的矛盾。要達到“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兄弟”的意境。他主張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就是東方文化的和諧平衡思想,凡事有度,不可過度。

  其二,關于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生產力的關系。習近平提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他還形象地把二者的關系比喻成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關系,并提出:“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脫離環保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他主張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如今要運用倒逼機制,實行從嚴從緊的環境政策,把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傳導到經濟轉型升級上來。這就體現了發展經濟同保護環境間的辯證關系。這正如恩格斯所言:“勞動加上自然界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

  其三,關于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習近平非常強調創新的觀點。他反對走先污染后治理,用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老路,要求創新思維。他把環境保護的本質,看成是經濟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方式之問題,并主張把環境治理同我國的國情與發展階段相結合。這就要呼喚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他反對簡單的以GDP增長論英雄,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失、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經濟評價體系,增加考核權重。對產生嚴重后果者,要追究責任,且要終身追究。現在有些人在計算GDP時,非但未把污染成本作為負面影響減去,卻把治理污染的費用作為正面影響而加上去。這種不對稱的核算,無疑為GDP增加更多之水分。

  科學的方法:采取綜合治理的方法,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來操作

  科學方法論的運用,在習近平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中,也到處閃爍光芒。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領會和把握。

  ——系統思維。習近平要求采取綜合治理的方法,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與全過程中,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來操作,以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要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戰略思維。習近平強調,在宏觀戰略上,搞好頂層設計;在微觀實踐中,立足于生產全過程,包括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環節,還要強化制度建設,并以環保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

  ——底線思維。習近平提出,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這就使操作中,具有明確的底線。諸如耕地、森林、濕地、荒漠植被、物種等,皆有明確的紅線指標。

  ——統籌管理。習近平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作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時指出:“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他生動地把人、田、水、山、土、樹等因素有機地聯系起來。這是從我國的地形、地貌、水文、氣候、植被、農作等實際情況出發,對農業生態學作出一種全新的認知與創見,很具學術價值。這可能同他長期在農村鍛煉、工作有關。若沒有長期的觀察與切身的體驗,是很難發現這種規律性內在聯系的。因此他主張:用途管制和生態修復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由一個部門負責領土范圍內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職責,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是十分必要的。這將進一步推動相關機構的改革,以符合生態保護的需求。

  深邃的思想: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思想指導

  習近平在巴黎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說:“拿破侖曾經說過,世上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西方文化主張弱肉強食,零和博弈,故認為利劍優于思想,推崇“武器的批判”。他們以科技利劍,征服自然;以熱兵器利劍,入侵殖民地,征服世界,卻每每碰壁。東方文化主張和諧共贏,故認為思想優于利劍,推崇“批判的武器”。信奉“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堅持人類與大自然共存,天人合一;人類社會則和平共處,開萬世太平。中國既努力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之利劍,加快生產力發展,但更重視天人合一之思想,重視生態文明意識。中國人崇拜智慧勝過利劍。正如英國當代大哲學家羅素所言:“中國人是個偉大的民族……他們是世界上唯一真正篤信智慧比紅寶石更寶貴的人民。”

  西方過于迷信利劍,破壞生態環境,使人類走向慢性自殺的危途。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就指出:“避免人類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習近平主張: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總之,習近平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既源于傳統的東方文化,又吸收了西方文化,是兩者融合再創新的產物,既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又貫穿著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思維。但是,推進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知之非艱,行之為難。習近平強調,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體現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我們必須通過制度建設、加強法制等行動來貫徹落實。在治氣、凈水、增綠、護藍上下功夫,保得住青山綠水,留得住鄉愁,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朱相遠 全國人大原常委)

責任編輯:張智萍
人妖啪啪综合AV一区TS人妖,欧美自慰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不卡人妻有码中文字幕在线
在线看片免费不卡人成视频 | 日本久久综合网站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专区 在线观看AV中文字幕不卡 | 一本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 青青青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在线免费小视频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