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講話,令我感觸很深。他要求領導干部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各種文史知識,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縱觀百年以來,我國的老一輩革命家、知識分子、科學家、教育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史素養,在詩詞歌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故而情操高尚、審美能力也很強。自20世紀中葉以后至今的一些領導干部和知識分子,在國學常識、文史知識、傳統美學諸方面的基礎薄弱,顯現出文化底蘊的欠缺。習總書記洞察秋毫,看到了這個問題。他號召大家學習傳統文化,從務實著眼,實踐需要著手,及時而富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我以為不論是對各級領導干部提高執政能力、施展自己的才能,還是在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宏圖、塑造中華文明國家形象的過程中,增加骨氣和底氣都大有裨益。積蓄智能,催生精神動力必有實際效應。 最近我對城市建設與文物保護和非遺保護的問題有所思考。由于國民經濟快速發展,促使城市面貌大為改觀,各級領導干部為了快出政績,全國各地幾乎都興起大拆大建之風。其目的和用意是好的。有成績,也出現偏差,遭到學界和民眾的非議和批評。其中第一個問題是不重視歷史文脈的傳承。輕視文物保護,在拆舊建新時,一次次地人為毀損歷史遺存。有不少地區不顧千年文化發展的人文軌跡,也不考慮它們對現代人審美的孕育與熏陶作用,文物不可再生的悲劇時有發生。我們常常聽到“巨大的經濟利益驅動”成為失誤的根源。平心而論,很多廉潔的有開創精神敢想敢干的好干部,也難免干出那樣的蠢事。究其原因,委實在于領導干部(也包括相當多的專業人員)缺乏文史知識,缺乏審美眼光。只圖眼前,忘卻歷史的尋根。城市改造和新興發展,很多地方都在建造水泥森林。大城市的高樓大廈奇形怪狀,引潮流之先。中小型城市的樓層隨城市級別依次降低,但造型雷同,既沒有鮮明的中華民族傳統建筑在新時代的創新體系,也沒有各地方城市的獨特風貌。地域特色和少數民族的建筑風格,缺失文脈的強化,相反,在現代化的涵蓋下,和國外的城市走向趨同,城市建筑的審美價值匱乏。 中國古代的城市建設,鄉鎮民居的建筑設計與形式法則,以及建造技能,都有十分鮮明的中國風格和中國氣魄。這在世界文明史上獨一無二,直接影響到日本及亞洲各國的建筑風格。在20世紀中葉的海峽兩岸,曾有一系列重大建筑都奔向民族化的現代性上邁出了有意義的一步,如北京的人民大會堂、民族宮、北京火車東站、農展館、中國美術館、友誼賓館、華僑飯店等等,臺灣的大劇院、圓山大飯店、臺北故宮建筑群等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傳統建筑風格傳承的典范。從學術上講是成功地以古鑒今的創新,從政治上講,兩岸的領導與民眾追隨中華民族精神共同追求的物化象征。這樣的建筑群所包含的民族藝術元素、環境之美,不斷地在炎黃子孫的心目中萌發著民族生存之根。它們的潛移默化的審美觀念與情趣陶冶一代一代人的心靈。這是歷史的經驗,又是現實的存在,難道不應該正視和珍惜嗎?隨著現代化的進程,我們民族化的審美理想還有20世紀五六十年代那樣鮮明嗎?說到底,轟轟烈烈的城市建設考驗著我們的各級領導干部的文化修養、文史知識、審美眼光和執政能力。 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領導干部掌握著權力,決定成敗。執政者、決策者,他們的舉措能否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他們的愛好和審美取舍,直接影響著城市建設、環境美化的水平以及人民美好的生活。所以習總書記要求領導干部從以學益智、以學修身,提高文史學養和審美能力,滋養高尚情操,用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使命、獨特的基本國情,創造新的輝煌,實為希望之情殷切,意愿之心真誠。讓我們大家都以實際行動努力學習傳統文化吧。(楊力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