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習近平同志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把科技創新在引領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我國科技工作的新任務,明確了科技工作的新方向,對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中國工程院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精神,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勇挑重擔建功立業。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立足我國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以深邃歷史眼光和寬廣全球視野,深刻闡述了科技創新在實現國家強盛、推動民族進步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從國內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必須強化創新驅動。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長期主要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實現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經濟發展方式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爬坡過坎、轉型升級,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和活力,關鍵要靠科技力量、激發創新潛力,從主要依靠要素驅動發展轉向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發展。 從全球看,科學技術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科學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全球科技創新呈現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不斷突破地域、組織、技術的界限,演化為創新體系的競爭。同時,新一輪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它是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集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方面的技術突破而引發的產業變革,將對人類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產生根本性影響。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先機,已成為世界各國推動發展的主要著力點。 新一輪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的歷史交匯,對我國既是重大挑戰、也是重大機遇。一方面,新一輪產業革命將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和競爭格局,使產業和經濟競爭的賽場發生轉換。新興工業化國家如果抓不住這次機會,就會在科技創新賽場上落伍;就算實現了工業化,也有可能被甩在后頭,拉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有一個“串聯式”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我國要奮起直追,實現跨越發展,必然出現“并聯式”發展局面,要求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當前,我國可通過掌握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成為新的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依靠工程科技創新和“并聯式”發展,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追趕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加快我國現代化進程。機會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機遇,抓不住就是挑戰。我們不能等待、不能觀望、不能懈怠,要審時度勢、全盤考慮、抓緊謀劃、扎實推進,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把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 習近平同志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總體還不強,表現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較高,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端設備、關鍵零部件和元器件、關鍵材料等大多依賴進口,因而在國際分工中尚處于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的“制造—加工—組裝”環節,在附加值較高的研發、設計、工程承包、營銷、售后服務等環節缺乏競爭力。 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如果這些技術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會受制于人,喪失發展主動權。我們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后面亦步亦趨。同時,隨著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實現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轉變。在這些領域,我們已沒有技術引進的路可以選擇,自主創新成為我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工程造福人類,科技創造未來。工程科技把科學發現同產業發展聯系在一起,是產業革命、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強大杠桿,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主要驅動力。我們要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堅持創新創新再創新,繼續大力推進工程科技創新發展,真正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創新驅動發展、創新型國家建設上邁出實實在在的步伐。 加強工程科技創新,促進我國經濟向中高端躍升。依靠工程科技創新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國際競爭力,促進我國經濟向中高端躍升。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推動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生產管理和商業模式創新。提高創新設計能力,大力發展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現代服務業,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附加值。今后10年,優先發展與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集成電路、數控機床、航空、海洋工程與船舶、汽車五大戰略必爭產業;重點突破與國際先進水平已較為接近的通信、航天、發電與輸變電、軌道交通、工程機械、鋼鐵冶金、石油化工、家用電器八大優勢產業,以產業向中高端躍升實現經濟穩速提質增效,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加強工程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發展工程科技是破解資源、能源、環境瓶頸制約的關鍵所在,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要大力發展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技術,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力度,嚴格能耗物耗準入門檻,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發展環保裝備產業,推行清潔生產和污染治理,促進污染末端治理向源頭預防、過程控制并重轉變,走上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加強工程科技創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讓人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是全黨全社會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目標所在。我們要繼續堅持以人為本,大力發展與民生相關的工程科學技術,特別是現代農業技術、宜居節約型城鎮化與綜合交通技術、普惠健康醫藥衛生技術以及公共安全高效保障技術,實現科技惠民,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工程化、產業化是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同志的重要講話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科技創新成果工程化、產業化是科技創新的主要部分,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環節。工程化、產業化程度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質量和綜合發展實力。科技創新成果只有完成工程化并面向市場實現產業化,才能真正轉化為強大生產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沒有工程化、產業化這個橋梁和樞紐,科技創新成果就沒有生根發芽的土壤,經濟轉型發展也就失去了支撐和保障。 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關系我國產業命運和國家興衰。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既要依靠科技創新,使創新成果大量涌現,也要抓住科技創新成果工程化、產業化這個關鍵。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以改革釋放創新活力,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實現科技創新引領支撐產業發展,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到實處,實現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 為實現我國工業現代化而奮斗,是中國工程院的“天命”,也是每個院士的神圣使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強大科技支撐,是時代賦予廣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廣大院士的使命。中國工程院要進一步動員全體院士,團結廣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深刻理解、認真貫徹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精神,積極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是進一步發揮院士領軍作用。院士們要牢固樹立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思想,在各自崗位上勤奮工作、銳意創新,努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帶頭弘揚科學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激勵科技工作者特別是青年才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好發現和培養拔尖人才,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科技戰線各個領域落地實施。二是更好履行國家工程科技思想庫的職責。充分發揮院士和專家的集體智慧,按照服務決策、適度超前的原則,圍繞事關國家、產業、地方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工程科技創新的重大關鍵問題,開展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以科學咨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科學發展,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周濟 中國工程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