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論語》的開篇之語。今天(24日),習近平主席就用它做歡迎50多個國家的嘉賓及專家學者的第一句話。 “半部論語治天下,”中國傳統文化里,有哪些需要汲取的精華?中國傳統文化為何如此重要?仔細分析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全文,請看精華摘要—— 【國雖大,好戰必亡】 這次大會主題是“儒學:世界和平與發展”。演講一開始,習近平主席就為這主題“點贊”說,“體現了關注世界前途、人類命運的人文情懷,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題目?!?/p> 那么,和平與儒學有什么關系?習近平主席說,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愛好和平在儒家思想中有很深的淵源。他細數了中國人自古就推崇的和平思想包括:“協和萬邦”、“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四海之內皆兄弟”、“遠親不如近鄰”、“親望親好,鄰望鄰好”“國雖大,好戰必亡”。 習近平主席重提和平的重要性:和平對人類就像陽光和空氣一樣重要,沒有陽光和空氣,萬物就不能生存生長。 “愛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理念。”他說。 【“古”為“今”用】 儒學等傳統文化在現今可以發揮什么作用?習近平主席點出,要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許多突出難題,不僅需要運用人類今天發現和發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運用人類歷史上積累和儲存的智慧與力量。 哪些優秀傳統文化思想能“古”為“今”用?習近平主席一口氣為在座的國際友人們列出了15種: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為公、大同世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為政以德、政者正也;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經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實踐;集思廣益、博施眾利、群策群力;仁者愛人、以德立人;以誠待人、講信修睦;清廉從政、勤勉奉公;儉約自守、力戒奢華;中和、泰和、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和諧相處;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亂、居安思危。 習近平主席總結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p> 【文化基因】 “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绷暯街飨f,“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p> 習近平主席說,雖然后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領域長期取得了主導地位,但中國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發展的。這些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只有不斷發掘和利用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思想文化和豐富知識,我們才能更好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才能更好開創人類社會的未來。”習近平主席說。 習近平主席對傳統文化的深入剖析令人震撼。也許平時沒有意識到,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就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中。關于傳統文化,習近平主席還有大幅闡述,由于篇幅所限,不一一列舉了,但請關注新華社今天播發的演講全文,相信你收獲滿滿?。毫芰?楊依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