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關于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就媒體融合發展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媒體融合的工作理念、實現路徑、目標任務和總體要求。這一重要講話具有戰略性、指導性和針對性,是新時期加快媒體發展的行動綱領。面對媒體發展新趨勢、新格局、新變化,廣播影視實現轉型升級,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精神,把融合發展作為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在融合中煥發生機活力,努力構建現代化廣播影視立體傳播體系。 把握“兩個規律”,樹立廣電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高度自覺 習近平同志指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廣電轉型刻不容緩。我們必須增強問題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創新理念手段,投身融合實踐,盡快在媒體融合發展上見到成效、取得突破。 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必然要求。當前,網絡和數字技術裂變式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不但帶來了媒體格局深刻調整,也使輿論生態發生重大變化。互聯網特別是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重新定義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輿論生成的方式,成為影響社會輿論的重要力量。如果我們不有效占領新興輿論陣地,噪音雜音充斥其間,輿論工作主導權和話語權就會受到挑戰。增強新媒體環境下宣傳思想工作實效性,必須在鞏固發展傳統業務基礎上,加快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轉型步伐,通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無縫對接、同步壯大,做到宣傳思想文化陣地無縫對接、主流思想輿論不斷鞏固壯大。 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增強主流媒體信息內容傳播力、影響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對于新聞媒體來說,內容永遠是根本,是決定其生存發展的關鍵所在。然而,在互聯網時代,無限豐富的信息稀釋了傳統媒體的內容價值,“內容為王”的運作邏輯受到挑戰。新興媒體誕生和發展的過程,實際上是網絡技術和信息內容結合與發展的過程。推動媒體深度融合,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的傳播技術和社交化、分眾化、精準化等新的傳播理念,可以有效實現內容與技術相互支撐、內容與渠道有機結合,給傳統內容資源帶來新附加值,不斷提升內容傳播的有效性和感染力,增強媒體信息內容的核心競爭力,最大限度將內容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今年兩會期間,廣播電視廣泛使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媒體技術,用跨界比對、圖表模擬、3D演示等方式,解讀方針政策、關注百姓需求,取得了良好傳播效果。 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廣播影視行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媒體格局的深刻調整和輿論生態的重大變化,對廣電發展格局、發展空間、發展模式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在新的傳播環境下,廣播影視生產制作社會化、傳輸方式多樣化、服務形態多元化,形成多元參與、開放融合、多重疊加、價值重構的發展局面。置身風起云涌的互聯網時代,廣播影視行業已經到了革新圖強的重要關口。要以深度融合轉變廣電傳播模式,實現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社交媒體等新媒體之間的聚合互動;以深度融合轉變廣電運營模式,通過跨媒體、跨區域、跨行業的合作運營,促使單一的、分散的運營模式向集約化、規模化方向轉變;以深度融合轉變廣電服務模式,實現由簡單服務向精細化服務轉變,更好地滿足用戶多平臺、多終端、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在融合發展中打造廣播影視行業新優勢 習近平同志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要堅持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優勢互補。當前,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補效應”在增強,兩者動態聚合特征更加明顯,競合共生關系愈發凸顯。廣電傳統媒體要順應互聯網傳播移動化、社交化、視頻化的趨勢,瞄準和利用最新最好技術,增強借力發展意識,加快“四個轉變”,爭創廣電媒體發展新優勢。 從覆蓋優勢向受眾優勢轉變。受眾是廣播影視發展的基礎,只有掌握了受眾才能占領輿論陣地、搶占信息制高點。近年來,廣播影視行業基本構建了技術先進、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初步形成統籌有線、無線、衛星的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廣播電視覆蓋率持續攀升。新興媒體對傳統媒體的沖擊,最直接地體現在與受眾的關系上。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不能只追求外在形式的改變,而應強化受眾意識,為受眾精心服務,與受眾共創價值。隨著信息技術的演進,廣播影視需要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努力增強有效傳播能力和抵達受眾能力,不斷鞏固擴大主流思想輿論陣地。要以服務受眾為核心,致力于改善受眾體驗,提升服務用戶的質量;以受眾為本,時刻關注受眾需求變化,做好受眾行為習慣分析,做到量身定做、精準傳播;加強與受眾的互動交流,提高受眾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在互動中參與、在參與中傳播。 從數字化成果優勢向傳播力優勢轉變。先進技術是驅動廣播影視發展創新的關鍵要素,必須緊盯技術前沿,瞄準發展趨勢,不斷以新技術新應用引領和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當前,我國廣播影視數字化改造取得了長足進步,節目內容不斷豐富,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為提升傳播力奠定了堅實基礎。而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興媒體已從數字化邁向了新的發展階段,逐步向智能化、萬物互聯和大數據演進。廣播影視要鞏固和擴大數字化成果,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努力提升面向多終端、多用戶、多業務的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廣播影視的生產力和傳播力。 從媒體優勢向平臺優勢轉變。媒體平臺化是融合發展的重要趨勢。從以新聞傳播為主要功能的媒體轉變為集信息生產、交換、消費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服務平臺,有利于使廣播影視在新的傳播格局中不斷拓展提升自身價值。要始終堅持“內容為王”,打造一體化、多元化平臺,在傳統業務基礎上開發融合視聽節目、社會服務、民生信息、醫療健康、互動游戲等多種業務形態的內容資源,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 從內容安全管理優勢向全媒體融合管理優勢轉變。安全播出是廣播電視的生命線,廣播電視歷來高度重視安全播出工作。當前,廣播影視業務形態、用戶需求、監管對象日趨復雜多樣,給科學管理、依法管理帶來新課題。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過程中,必須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要加強融合發展中的內容監管和播出安全保障,實現對融合網絡、業務、終端、用戶的統一監測監管和多層級聯動、跨區域協同的監測監管;加強新媒體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研究,全面掌握信息安全狀況,及時發現信息安全隱患,不斷強化全行業信息安全風險防控意識和信息安全防護水平。 以重點項目為抓手,推動形成一體化業務流程、平臺渠道、服務方式和管理手段 習近平同志指出,要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觀念,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一體化發展,是媒體融合的內在要求和基本方向。要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管理手段的共融互通,不斷提升集成服務水平。 優化生產業務流程,加速生產融合。適應“融媒時代”的變革,搭建涵蓋采集、制作、加工、共享等環節,實現節目創作技術化、制作流程一體化、資源共享便捷化的內容制作平臺。一是改革內容生產方式。使內容生產從粗放單一向高效集約轉變,從封閉獨立向開放多元轉變,從專業化生產向受眾參與轉變,實現內容產品深度開發和多次增值。二是強化內容共享。進一步提升內容資源的共享利用水平,科學分析應用場景,打通關鍵環節,構建內容交換接口,形成取用便捷、資源共享的廣播影視資源系統。三是優化業務流程。加快推進“采、編、播、存、用”制播流程再造和優化升級,實現從節目創意到技術制作的內容生產全流程一體化,進一步推動業務層面實質性的深度融合。 優化傳輸業務流程,加速傳播融合。適應廣電傳播和服務體系向雙向、協同、智能轉變的發展需要,構建支撐全業務集成、全方位運營、全媒體服務的集成播控平臺。一是實現協同覆蓋。推進有線、無線、衛星傳輸網絡的互聯互通和智能協同覆蓋,做到全程全網、無縫連接,使用戶隨時隨地接收綜合信息服務。二是實現融合播控。適配廣電網絡與電信網絡傳輸,面向多終端全媒體,集內容集成、服務封裝、認證計費、用戶管理等多功能于一體,實現內容的碎片化集成、亮點化索取、最優化組合。三是實現智能分發。加強廣播電視網與電信網、互聯網的業務互聯能力建設,更好地滿足對交互型業務與多媒體業務的支撐。加快構建寬帶、融合、安全、泛在的新一代廣電信息化基礎設施,提升內容分發智能化水平。 優化管理業務流程,加速管理融合。加快建設集制度規范、運行機制、技術標準、研判分析、及時處置于一體的監測監管平臺。一是強化全方位監管。整合優化監管資源,覆蓋傳播平臺、通道和終端等環節,實現對視聽節目監測、監管、指揮、調度的有機統一。二是提高分析研判能力。針對監測監管信息的屬性結構和內在關聯,進行多特征、多維度的分析與研判,提高監測預警、主動發現和輔助決策實效。三是完善技術標準。科學規劃融合監測監管平臺體系架構,制定規范數據標準和數據交換接口標準,促進廣播影視信息安全體系建設和運行維護的系統化、規范化。 優化服務業務流程,加速服務融合。適應新需求、走向服務端,建設面向用戶、互動體驗、多元智能、內容豐富的服務新體系。一是服務融合化。加強廣電與物聯網、數字家庭等新技術的融合應用,推廣智能家庭、電子支付、民生服務等新業務,提供便捷的多媒體綜合服務。二是服務多樣化。推進影視內容的多終端、多屏幕傳播,并將社交屬性引入傳統媒體節目以增強互動性,在保障用戶多渠道、多選擇收看內容的同時做到內容精準投放。三是服務智能化。推進終端智能化,加快研發推廣標準化、智能化的終端設備,做到操控簡便、反應迅速;推進業務的智能感知,實現自動關聯與推薦,更好地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聶辰席 作者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