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視傳統政治文化的價值
發表時間:2015-01-26   來源:光明日報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他高度概括我國歷史上的治國方略,指出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古代治國立政思想,“這些都能給人們以重要啟示”,認為“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習總書記這段話所總結的治國理政之道,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堪稱傳統政治文化的精華。筆者不揣淺陋,試分五點略論之。

  “民本”是傳統政治文化的基石

  民本思想發源于上古,發展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戰國,且被歷代治理事實所證實。《尚書》記載,虞舜時,皋陶說過:“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皋陶謨》)大禹說:“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大禹謨》)并且對后世留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五子之歌)的訓誡。殷商時,盤庚對民眾有言:“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盤庚中》)周朝取代商朝,周公總結前朝治亂的經驗教訓,指出“人,無于水監,當于民監”(《酒誥》),并把民情和上天意志相連,所謂“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康誥》),發展了民本思想。春秋戰國社會大動蕩,民眾作用更加凸顯,民本思想受到有識之士重視。季梁說:“夫民,神之主也”(《左傳》桓公六年);史嚚說:“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莊公三十二年);楚國搜刮民財,斗且認為:“積貨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夫民心之慍也,若防大川焉,潰而所犯必大矣”(《國語·楚語下》)。諸子百家治國思想各有所重,民本卻是共識,比如,孔子認為,“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即配得上“圣”的稱號(《論語·雍也》);墨子說:“民生為甚欲,死為甚憎,所欲不得,而所憎屢至,自古及今,未有嘗能有以此王天下、正諸侯者也”(《墨子·尚賢中》);《管子》說:“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治國》);《韓非子》說:“立法術,設度數,所以利民萌便眾庶之道也”(《問田》)。孟子的“民貴君輕”與“民心”之論,更將先秦民本思想發展到新高度。

  先秦時期形成的安民、愛民、利民、得民心等豐富的民本思想,后世續有發揮,歷代史實也證實了民本思想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性作用。漢初的文景之治離不開采取減輕賦稅、與民休息的政策;諸葛亮出色的治理能力,體現在其“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三國志·蔣琬傳》);唐代貞觀君臣深以“隋主為君,不恤民事,君臣失道,民叛國亡”為誡(《冊府元龜》卷五十八),謹記“君舟民水”;明太祖厲行“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明太祖文集》卷一)的農本政策,清代康熙帝訓導官員“凡為政者,只求實惠及民而已,何必以美名自讬哉”(《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二集卷三十八)?整體上均取得較好治理效果。民本思想之所以成為傳統政治文化的根基,在于它認識到民眾是社會的主體,民眾利益和訴求是一切社會治理的基礎。政治文化中的相關論述,往往是以民本為中心和基礎而展開的。

  “德治”是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

  在古代禮樂文明中,社會治理主張實行禮治,也就是德治,這是民本思想在治國理政上的必然結果。最早記載德治的傳世文獻依然是《尚書》,皋陶說:“允迪厥德,謨明弼諧。”(《皋陶謨》)周代以德和天命轉移解釋夏商周更替,“皇天無親,惟德是輔”(《蔡仲之命》),因此要“慎德”(《旅獒》),做到“恫癏乃身”“若保赤子”(《康誥》)。周厲王時,芮良夫說:“民歸于德。德則民戴,否則民讎。”(《逸周書·芮良夫》)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產說得更直截了當:“德,國家之基也。”(《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德治的根本,是正確處理好禮與法的關系。在具體實踐中,周公主張“明德慎罰”,他代表周成王對康叔作出訓誡:“惟乃丕顯考文王,克明德慎罰,不敢悔鰥寡,庸庸,袛袛,威威,顯民。”以明德為原則,就需“用其義刑義殺,勿庸以次汝封”,即斷案刑罰要合理,不能憑個人喜惡(《尚書·康誥》)。后來孔子也明確提出要“為政以德”,認為“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為此,要先德而后刑,德主而刑輔,“不教而殺謂之虐”(《論語·堯曰》)。周、孔之論,為孟子、荀子所繼承。孟子從德、仁出發提倡仁政,荀子從禮出發推重禮治,隆禮而重法。西漢獨尊儒術后,德治逐漸成為全社會認同的核心治理理念,周代的“明德慎罰”被發展成為“德主刑輔、禮法合治”的基本策略。

  古代思想家還從禮法的起源上強調德的重要性,提出法要符合民眾的要求和意愿,《慎子》曰:“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于人間,合乎人心而已。”《商君書》曰:“法令者,民之命也。”(《定分》)法和刑在執行層面重公正,“法不阿貴,繩不撓曲”(《韓非子·有度》),“大明無偏照,至公無私親”(《貞觀政要·刑法》),均表明法刑的精神是公、信、義等德之范疇。德與禮的關系更為緊密,朱熹在《中庸章句》中概括為:“德者,禮之本也。”因此,正確處理禮法關系,“道之以德”,這是社會治理的最高準則。

  得人用人是實現德治的基本保證

  在實施德政的過程中,得人用人是決定性的因素,也是治國安邦的必要條件。《論語·堯曰》記載:“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治國之臣)十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也認為:“得人者興,失人者崩。”(《史記·商君列傳》)

  得人先須識人。《尚書·皋陶謨》提到“亦行有九德”,即以九種德行查驗人,“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孔子提出“聽其言而觀其行”,也是識人的方法。在人才確定之后,唯才是舉最重要,“茍得其人,雖仇必舉;茍非其人,雖親不授”(《三國志·許靖傳》)。歷史上秦用楚材、不計前嫌、不問出身的用人范例俯拾皆是。量才而用、揚長避短、務實不求虛名等也是必要的用人之道。

  用人要管人,治吏是實施德治的保障,“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左傳》桓公二年),韓非提出“治吏不治民”(《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治吏主要靠監督、考核和法律,中央監察機構如御史府(臺)、都察院,地方監察如州刺史、道、按察使等,形成了獨立的監察體系。以道德、才能、功績等指標考核官吏,依據結果有相應獎懲。如明代“稱職者升,平常者復職,不稱職者降,貪污者付法司罪之”(《明史》卷七十一)。官制規定,如任用地域回避、推薦責任連帶、官員定期調動等也能實施監管。無數事實證明,以法治吏很重要,“法平則吏無奸”(《商君書·靳令》)。自唐以后,歷代法典對貪污等行為都有詳細的懲治規定(參見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

  為政得人是為實施德治提供人才基礎,用人管人是為德治加強制度保障。

  正己修身是德治對官員的基本要求

  正己修身是官員個體行為規范,也是實施德治對官員修養的基本要求。《尚書·皋陶謨》:也“慎厥身,修思永”。孔子論政有云:“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孟子則從理論上概括:“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修其身而天下平”(《盡心下》),齊家治國首先修身。《禮記·大學》又將修身系統化,提出“修齊治平”的理想模式:“身修而后家齊,家齊然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是普遍性的要求。從官員為政言,修身包括修德和修能。修德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豁達的胸襟、廉潔奉公的精神等政治素養為重。北宋富弼提醒負責地方官考核、厲行整頓吏治的范仲淹說:“一筆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答道:“一家哭何如一路(北宋地方行政區劃)哭耶!”(《宋史紀事本末》卷二十九)修能即提高治理才能,求知和實踐是基本途徑,孔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禮記》卷五十二)總之,正己修身最終是為了為政以德,造福一方,強國利民。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論高居廟堂,還是身處江湖,都能先天下憂、后天下樂,堪稱政治家中正己修身的楷模。

  正己修身能養成良好的從政素質,加強官員的治理能力和道德自律,是施行德治的途徑。

  制度變革是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歷史發展進程中,經濟和民情瞬息萬變,制度變革勢在必行。古代有遠見的政治家思想家具有變革意識,認識到社會治理應因時而進,不能為一己私利茍且因循。孔子認為,夏商周制度雖一脈相承,也是有變化的,“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易傳》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商君書·更法》說:“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呂氏春秋·察今》說:“世易時移,變法宜矣”,對待先王之法要“法其所法”,即遵循立法精神,而非墨守成規。漢代,不少思想家把居安思危、改易更化說得更明白。公羊學大師董仲舒說:“為政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漢書·禮樂志》)漢末思想家仲長統說:“事有乖于數,法有玩于時者,可改也。”(《后漢書》卷四十九)宋代王安石變法,他明確指出:“因循茍且,逸豫而無為,可以僥幸一時,而不可曠日持久。”(《王文公文集·上時政書》)

  制度變革目的是促進社會治理,為長治久安和國強民富提供保障。《商君書·更法》說:“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于禮。”商鞅因變法死,但新法暢行于秦國,為秦統一中國提供了制度保障。

  改革既要堅持民本與德治的原則,又要與時俱進。歷史上的重大改革最終取得成功者,必是那些適應社會發展,符合民眾需要的變革。政治變革,如秦漢之際結束諸侯分封,建立政治大一統,經過百年調整,到漢武帝一系列更化改革,才基本解決中央和地方的體制問題,穩固了大一統政治。經濟改革,如唐前期實行與均田制相適應、以人口為征稅單位的租庸調制,隨著歷史發展,均田制逐漸瓦解,到唐中期改行兩稅法,按資產征稅,更加符合社會經濟的發展,其基本原則為宋元明所沿用。

  綜上所述,民本是傳統政治文化的基石,德治是民本的治理要求,同時也是傳統政治文化的內核。用人管人保障民本和德治的實施,而正己修身既是自上而下對官員普遍的修養要求,又是官員個體修身的需要。制度改革方能適應發展中的民情社情,為長治久安提供根本保障。這些傳統政治文化理論,都曾經在治國安邦、社會治理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在實現中國夢的歷史時刻,習總書記總結這些歷史經驗,意義十分重大。對于學術界而言,應該從社會治理的角度,從國家長治久安的角度,對古代政治文化遺產進行認真的清理、深入的研究。(周國林 張祥干: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責任編輯:張智萍
人妖啪啪综合AV一区TS人妖,欧美自慰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不卡人妻有码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 | 精品五月婷婷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久 | 色妞AV永久一区二区国产AV开 | 在线不卡日本ⅴ一区v二区 亚洲成aV人片在线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