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成長成才的重要論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成長成才問題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這些重要論述,指明了當代青年成長成才的正確方向,明確了廣大青年追逐夢想的歷史擔當,是新時期引領廣大青年團結奮進、開拓進取的時代號角,是動員廣大青年為實現中國夢奉獻智慧和力量的行動指南。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回顧我國近代以來的歷史發展進程可以發現,青年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在民族復興、振興中華的進程中追求美好夢想、譜寫壯麗詩篇。在革命戰爭年代,廣大青年滿懷革命理想,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沖鋒陷陣、拋灑熱血;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廣大青年保衛祖國、建設祖國,忘我勞動、艱苦創業;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廣大青年積極投身改革大潮,為祖國繁榮富強開拓奮進、銳意創新。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是黨和人民事業的生力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是當代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習近平總書記結合當今時代特點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要求,明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廣大青年責無旁貸。播種夢想、點燃夢想、實現夢想,是時代賦予當代青年的神圣使命;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是歷史賦予當代青年的責任擔當。面對“兩個百年”奮斗目標,面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美好前景,廣大青年必須勇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努力在加快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立志:堅定理想信念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人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目的的最高體現,也是人生發展的內在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一個精神上“缺鈣”的人,是不可能承擔時代所賦予的歷史重任的。 有理想就有人生的精神動力,有信念就能開辟美好未來。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應該牢固樹立的理想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找到的實現中國夢的正確道路,也是當代青年應該牢固確立的人生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告誡我們,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正確認識上,建立在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是我們黨和人民經過幾十年艱苦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實踐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當代青年必須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志當存高遠”。一個人的理想志愿只有同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相結合才有價值,一個人的信念追求只有同社會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義。今天,我們要求年青一代堅定理想信念,就是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神圣使命,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將個人的追求融入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實踐歷程。 勤學:練就過硬本領 學習是成長進步的階梯,實踐是提高本領的途徑。青年人的素質和本領直接影響著“兩個百年”目標的實現,影響著“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施,影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進程。 古人說:“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講的就是學問的根基好比弓弩,才智好比箭頭,只有靠扎實厚重的學問來引導,才能使聰明才智發揮更大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人正處于學習的黃金時期,應該把學習作為首要任務,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樹立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的觀念,讓勤奮學習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 在知識更新日趨加速的今天,人們要想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就必須不斷學習。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我國的先哲們也曾留下諸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人有知學,則有力矣”等警句。所有這些都說明了學習知識、增長才干的重要性。 青年代表著民族的希望,代表著國家的未來。廣大青年只有努力從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斷增強知識更新的緊迫感,如饑似渴地學習知識,掌握學問,增強素質,提升能力,才能成為勤于學習、勇于擔當、甘于奉獻的棟梁之材,才能完成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 修德:錘煉高尚品格 修業必先修德。《禮記·大學》中說:“君子先慎乎德”。墨子曰:“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說過:“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德”是每個人成長成才的前提和基礎,一個人的“才”只有與“德”相匹配,以“德”為引領,才能真正成為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棟梁之才。正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道德之于個人、之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華民族歷來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講文明、懂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今天所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青年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一個民族的文明素養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準和精神風貌上。為此,廣大青年一定要大力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自覺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積極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帶頭倡導良好社會風氣,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促進社會道德進步。 自強:矢志艱苦奮斗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任何美好的理想,都不會唾手可得,都需要經過不懈努力。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從積貧積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繁榮強盛,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頑強拼搏,靠的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古人所講的“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至理名言,深刻反映了我們這個民族所具有的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品格。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弘揚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精神,既是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在要求,也是當代青年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們國家既面臨著重要發展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廣大青年鍥而不舍、繼續奮斗。 自強不息、艱苦奮斗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必須落實到每個人的行動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青年要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立足本職、埋頭苦干,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用勤勞的雙手、一流的業績成就屬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要勇于創業、敢闖敢干,努力在改革開放中闖新路、創新業,不斷開辟事業發展新天地”。這是黨中央對當代青年提出的殷切希望。 創新:勇于開拓進取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青年人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所當然應該走在創新創造的前列,做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時代先鋒。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也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那些勇于創新的人們。創新是當今時代發展的主旋律。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局勢和國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的艱巨任務,今天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創新驅動。無論是穩中求進推動轉型發展,還是激發活力構筑文化強國,無論是完善制度機制提升治理能力,還是加強環境治理建設美麗中國,無不需要發揚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的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要著力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 時代呼喚創新,青年渴望創新。為了把各項事業推向前進,廣大青年一定要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形成新思路,開辟新境界,要以逢山開路、遇河架橋之毅力,發揚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精神,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篤實:堅持求真務實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是人們從歷史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至理。《禮記》在談到治學時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在這五個階段中,“篤行”是目標、是歸宿、是結果,它要求我們必須把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自覺做到知行合一。毛澤東曾大力倡導“實事求是,力戒空談”。鄧小平也曾告誡全黨:“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反對空談,強調實干,是我們黨的一個優良傳統。 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每個青年腳踏實地干好事業,兢兢業業做好工作。“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青年一代一定要把艱苦環境作為磨煉自己的機遇,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經過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努力,在時代大潮中建功立業,為實現中國夢奉獻智慧和力量。 總之,在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偉大征程上,廣大青年建功立業的舞臺空前廣闊、夢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我們相信,當代中國青年一定能夠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在激揚青春、開拓人生、奉獻社會的進程中書寫無愧于時代的壯麗篇章,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韓振峰/作者單位:教育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