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在人民的歷史創造中進行藝術創造,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人民創造歷史的同時創造藝術,二是人民的歷史創造與藝術創造有時是同步的,人民的歷史實踐定義了美,并成為美的一種表現 人民是文藝作品的鑒賞者和評判者,文藝創作和評論應該堅持在實踐中校正標尺,封閉化、圈子化、閣樓化和貴族化會把創作和評論趕進死胡同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能簡單理解為只鼓勵現實題材,忽視歷史題材。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承載著歷史警示、歷史經驗、歷史教訓和歷史反思,積淀了深厚的人民的實踐和認知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者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這些論述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文藝與人民關系的最新表述,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思想精髓和時代表達,是當代中國文藝工作者的實踐指南。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最重要最關鍵的是,對文藝中“人民”屬性的理解。 以人民為中心認識美的本體 審美是文藝的目的之一。什么才是讓人動心的美?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美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美感是享受生活的愉悅感。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賦予了美以具體內容和形式,藝術家遵循美的規律,契合美的要求,通過自身的藝術創作,發現了美,創造了美。在人民的歷史創造中進行藝術創造,這句話的含義有兩層,一是人民創造歷史的同時創造藝術,二是人民的歷史創造與藝術創造有時是同步的,人民的歷史實踐定義了美,并成為美的一種表現。 用題材、內容、敘事、情節、形象直接反映人民實踐、描繪人民群像、表達人民情感,這是文藝創作以人民為中心的直接表現。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高度集中、非常典型地反映出改革開放年代人民的生活和人民的情感,其中角色讓人們能夠找到自己的影子。不僅如此,小說還揭示出奮斗與夢想、時代與成功、個體與社會的深刻關系,給人以智慧和力量,得到了廣大讀者的喜愛,成為一部可以經受時間考驗的文學經典。許多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因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抓住美的本質,受到人民的歡迎。 音樂、繪畫、舞蹈、攝影等“純藝術”,喜歡它們的人不分地域、不分國度、不分種族。這些所謂的“純藝術”,來自藝術家的藝術天分,是純粹的個人創造,似乎與人民、與社會、與生活、與實踐沒有關系。但是人們喜愛這些藝術作品,完成對其審美,并不是毫無理由。康德說美是無目的的合目的性,指藝術家創造美時應該沒有功利目的,有強烈功利目的者,不容易創造好作品;雖然創作沒有既定的目的,但如果是美的,其結果卻是符合目的的,也就是符合人類社會的規律。黑格爾在康德美學的基礎上,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指出了美與理念的內在邏輯關系,說明沒有孑然而立的“純藝術”,背后總有思想、理念、觀念的蘊含。 正如《美的歷程》所指出,積淀在作品中的情理結構,與人們的心理結構有相呼應的同構關系和影響,人類的心理結構是一種歷史積淀的產物。只有共同的而不是個別的、社會的而不是個體的、現實的而不是意象的,才真正能夠積淀下來,成為人們共同的心理結構,也就是“人民”及其實踐成為審美的內在因子,才會實現所謂對“純藝術”的鑒賞。 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是唯物史觀在文藝領域的具體呈現。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有助于正確地看待社會歷史,把握歷史的本質,感受生活的本色,領悟藝術的真諦,從而獲得無比開闊的創作視野。 以人民為中心透視文藝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一部好的作品,應該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人民評價是人民在文藝審美、文化消費后的反饋;市場檢驗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民評價的表現方式;專家評價則通過專業的知識、理性的分析、綜合的考量,力求完整、準確地反映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滿足人民的審美需求,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體現。完整的藝術活動,必然包括藝術家的創作(生產)和受眾的鑒賞(消費)兩個核心環節,缺了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稱之為審美。受眾的審美需求得到滿足,愛讀、愛看、愛聽、愛唱、愛跳,這是對作品價值的基本評價。一般而言,這個受眾群體越大,作品流傳越久遠,作品的藝術魅力就越可靠。文藝如果僅僅滿足于小群落、小圈子的審美趣味,只是顧影自憐,就偏離了“人民”這一中心。當然,高端文藝、高雅藝術同樣來自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實踐,但它的鑒賞和品味需要以相當的文化素養和社會閱歷為基礎,因而不容易成為大眾文藝,即所謂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大眾文藝與高雅藝術并不是對立的,大眾的也可以是高雅的。人民是文藝作品的鑒賞者和評判者,文藝創作和評論應該在實踐中校正自己的標尺,封閉化、圈子化、閣樓化和貴族化都會把創作和評論趕進死胡同。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一些文藝作品成為市場的奴隸,打著“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的旗號,持著“喜歡就是好”的片面認識,迎合受眾的感官刺激,色情的、暴力的、恐怖的、猥瑣的、反智的等低俗產品大行其道,降低文藝審美品格,放棄文藝精神追求,成為頹廢的、萎靡的、消沉的、迷幻的精神鴉片、文化毒品,嚴重損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利益。優秀的文藝作品具有高遠的社會理想,以實現人民福祉、引領人民進步為目標,在揭露、鞭笞丑惡的同時,關懷人生,溫潤心靈,昭示光明,催人奮進,為維護和實現人民的長遠利益、根本利益作出貢獻,這才是真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當前,我國正處在民族復興關鍵期、社會變革轉型期,要使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鑄造全體國人共同的價值之魂是當務之急。因此,文藝創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文藝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每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文藝工作者的職責。 以人民為中心廓清創作誤區 把人民作為表現主體,不能狹隘地理解為只寫普通百姓。不管是什么題材,只要體現人民的要求,就是把人民作為表現主體。因此,在創作中,偉人可以寫,英雄可以寫,模范可以寫,不僅可以寫,而且應該重點寫,因為他們身上集中地體現了人民的情感、經歷和追求。《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表現中國一代偉人鄧小平的豐功偉績;傅抱石、關山月合作的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表現新中國欣欣向榮、勃勃生機的美好景象;歌曲《天路》,用詞曲的意象美、旋律美、聲音美頌揚青藏鐵路,表達了西藏人民走出落后、走向富裕和幸福的美好愿景。這些作品或以偉人為主角,或把景物作為表現對象,表達了這個時代典型化的歷史實踐和人民的理想,是實實在在把人民作為表現主體和對象的文藝精品。 深入生活,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的必由之路。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是在社會實踐中吃透生活底蘊,汲取藝術養分,創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精品。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創作前,主創人員在農村體驗了半年多,走訪了40多個村子,采訪了60多位村支書。該劇源于對農村生活的真實感悟,用喜劇的風格反映現實,探討農村土地流轉等深層次改革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真實地反映了廣大農民在變革當中的生存狀態、精神追求。新鮮濃郁的泥土芬芳、如臨其境的矛盾呈現、引人向上的藝術基調,使該劇成為廣受歡迎的農村題材作品。 當前,網絡文學快速發展,但也存在一些需要重視的問題。一些網絡作家足不出戶、閉門造車,沒有深入到火熱的生活和實踐當中,因而使創作呈現出虛無、干癟、空殼的形態,只剩下情節的雷同、敘述的重復、內容的荒誕、旨意的低矮,與優秀文藝作品展現的五彩斑斕的生活、高遠博大的境界有不小的距離,難以成為文學經典。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不能簡單理解為只鼓勵現實題材,忽視歷史題材。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歷史題材承載著歷史警示、歷史經驗、歷史教訓和歷史反思,積淀了深厚的人民的實踐和認知。當前,歷史題材創作也出現了不少問題,隨意地剪裁、消費、涂改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陷入戲說、調侃、搞笑等過度娛樂之中,大量的歷史題材作品不僅無法引起人民深沉的共鳴,反而會引起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誤讀和誤解。解決這些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要始終堅持和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徐粵春 作者為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