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盡長江滾滾來
發表時間:2015-08-06   來源:中國國防報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啟示錄之十

公方彬 侯昂妤

    展望未來,我國青年一代必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這是“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歷史規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的青春責任。廣大青年要勇敢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努力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習近平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扭轉了中國的國勢,古老國家得以重生。

  近代中國從東亞中心的“天朝上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延續兩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在列強的沖擊、掠奪和分割下風雨飄搖、支離破碎,日本宣稱在三個月之內滅亡中國,山河崩裂、天地改色,國家危在旦夕,中國的民族熱情和愛國能量在抗日御侮的大旗下前所未有的凝聚起來,在中國共產黨抗日統一戰線指引下,中國的青年作為國家的脊梁,戰斗在抗日的各個戰場,投筆從戎、棄犁從戎、以筆為劍……竭盡血力以青春、智慧、意志、生命拯救了自己的國家,不僅創造了中國歷史上的奇跡,也在世界史上留下了最光輝的色彩。

  烈火青春燃九州

  那個時代的青年面對的是入侵者的炮火刺刀,支撐的是破碎河山。熱血青年從四面八方奔赴抗日戰場,熱潮所至,如江水奔騰,不可遏止。

  曾任蘇聯駐華武官的崔可夫元帥在其回憶錄《在華使命》中指出:“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日本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又無可爭辯的事實。”對于中國付出極大犧牲所起到的戰略鉗制作用,斯大林說得更為一語中的:“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時,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進攻時避免兩線作戰。”在東線戰場,中國長時間扮演著抗擊日本的“孤膽英雄”角色。早在1931年,日本就入侵中國東北,扶植“滿洲國”傀儡政府上臺,中國自此獨自艱難地支撐戰局。二戰中,任何國家都沒有像中國堅持抵抗那么久。中國軍民克服了千難萬險,在敵我相差懸殊的困境中頑強抗戰,拖住了日軍的主力部隊。而在14年的抗戰中,中國付出了3500萬人傷亡、6000億美元經濟損失的巨大代價。

  那個時代的青年面對的是入侵者的炮火刺刀,支撐的是破碎河山。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極大地激勵廣大熱血青年從四面八方奔赴抗日戰場,熱潮所至,如江水奔騰,不可遏止。周恩來指出:“到軍隊里去——這是在今天挽救民族危亡的最有效的方法。建立生力軍,充實我們的舊隊伍,責任都在我們青年朋友的肩上。”在陜甘寧邊區,廣大青年響應“到抗日軍隊中去,到敵后方去工作,掀起學習軍事熱潮”的號召。在全面抗戰爆發的頭兩年,邊區就有8000余名青年參加了主力部隊。那時,兄弟間互爭不讓,年輕妻子送丈夫,年邁父母送子女等感人事跡,屢見不鮮。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廣大青年參軍極其踴躍,據岳北區當時統計,抗戰以來(至1941年底)全區參軍的青年達13291人,占全區青年總數的5.8%。阜平縣抗戰以來參軍青年有1282人,占青年總數的15%。平山李家溝青年共有28人,參軍的就有15人,占53%。在岳北區1942年報名人員中,青年占總數的45%,應召入伍青年則占總數的54%。廣大青年高唱“當兵要當主力軍,不是好鐵不打釘。”對此,朱德說:“八路軍是青年軍,是全國青年的好學校。在八路軍里90%以上都是青年,尤其是在干部中占絕大多數。”凱豐也給予了青年很高的評價,“沒有哪一個軍隊離開青年能夠存在,青年是軍隊的主要支柱。”沒有廣大青年的積極加入,八路軍要想發展壯大是不可能的。抗日根據地廣大青年除了積極參加八路軍外,還建立了各種脫產、半脫產和不脫產的青年武裝。1938年晉察冀邊區有18個縣建立了青年抗日先鋒隊,隊員達到15800多人。在山東抗日根據地,1945年全省青抗先隊員達到11萬多人。青抗先隊員的平均年齡在15-23歲之間,成分以青年農民為主體。北平、天津的抗日鋤奸團都是大學生、中學生,最大年齡20歲,最小17歲。

  從1937年到1940年,邊區黨員的人數由4萬人增加到80萬人,武裝力量從1937年的9.2萬人增加到1945年的91萬人。其中知識分子有相當大的比例。《大公報》把每天大學生從軍人數都進行了統計。從1943年12月1日的400人,到12月4日的3000人,到12月7日超過5000人,12月9日竟達到9000人請纓。1939年“五四”運動20周年前夕,毛澤東發表《五四運動》紀念文章中指出:“在中國的民主革命運動中,知識分子是首先覺悟的成分。”抗戰后到延安的知識分子總共4萬余人。美國學者費正清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延安是一個人人想去的、充滿陽光的、愉快和藹的地方。那里的革命士氣和熱情非常令人感動”。延安被斯諾稱為中國的耶路撒冷,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步行幾個月到延安。最遠的是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出發,先到香港八路軍辦事處,然后通過越南進入昆明,再往西安、延安走,有的人走了半年才到。

  西南聯大在抗戰期間,先后畢業學生二千余人,從軍旅者八百余人。西南聯大的校長梅貽琦的一兒一女就先后從聯大應征入伍。女兒梅祖彤加入國際救護組織,為抗戰效力。梅貽琦的獨生子,當時就讀于西南聯大水利工程系二年級的梅祖彥,于1943年11月棄學從軍,在空軍部隊當了一名普通的翻譯員。同濟大學參加報名參軍的達600余人,占全校人數三分之一,為全國院校從軍人數之冠(未報名者多因體弱多病受師長勸阻)。除青年學生報名外,同濟還有幾位青年教師也踴躍參軍,其中一位是剛從德國留學回來的工學博士楊寶林教授。當年,留在同濟的德國教授看到這樣的情形,感動得熱淚盈眶,高呼:“中國不會亡!” “中國一定強!”

  抗戰時期的空軍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天之驕子,王光美的哥哥王光復、張伯苓的兒子張錫祜、翁文灝的兒子翁心翰、喬大壯的兒子喬無遏、林徽因的弟弟林恒,都是空軍飛行員,大多血灑長空。翁文灝的兒子翁心翰率隊從湖南芷江飛赴桂林上空,被敵機擊中,壯烈殉國,時年27歲,新婚僅僅7個月。幾年后,抗戰勝利之日,翁文灝在陪都的歡慶聲中,賦詩一首,痛悼愛子:“……太息翰兒立志忠,英年衛國盡強雄。何堪五次臨空戰,力竭疲身命亦終。秋風秋雨憶招魂,勝利反教流淚痕……”梁思成、林徽因之子梁從誡先生在《悼中國空軍抗日英烈》一文中,記述了當年梁、林二先生從北平南下流亡途中,跟一批年輕的空軍軍官結下了情同親人的緣分,他們成了軍官們的“名譽家長”,小伙子們一個一個圍繞在他們身邊,最后,又一個一個離開他們,一去不回,血灑藍天,只有一份份陣亡通知書和一些日記、信件和照片等遺物寄回他們手中。

  激情理性共奏鳴

  一個民族精神的凝結、力量的凝結,首先是青年群體的凝結;一個民族精神的高昂、戰斗意志的堅強,首先靠青年振臂高呼和勇敢實踐。

  魯迅先生將“五四”初期、中期的青年按照狀態分成“醒著”“睡著”“玩著”“前進”幾類。20世紀30年代,中國和中國的青年經歷新文化思想啟蒙、洗禮已經20余年,民族國家意識深入人心,尤其是在強敵全面入侵下青年的愛國熱情和民族國家意識迅速燃燒,成為照亮中國前途的火炬。 中國青年“醒著”并“前進”著,作為主力和先鋒救民族國家于水火。

  一個國家和另外一個國家發生一場局部戰爭或者武裝沖突,靠軍隊的一部分人甚至是一支雇傭軍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是對于一場抵御強國的全面入侵,它必須是整個民族,特別是這個民族的青年的反擊和抵抗。沒有全面動員,特別是廣大青年的全面動員,絕對不能取得勝利。因為,全面戰爭意味著全體國民的比拼,意味著體力、智力、思想力和愛國力的全面較量。而青年恰恰是體力、智力、意志、思想力和愛國力最重要的主體,是這個國家力量最深層的載體。這個時候當兵上前線靠青年,后方生產保障也靠青年。流血的是青年,流汗的也是青年。鮮血最早最快熱起來的是青年,思想能夠前行開拓的也是青年。一個民族精神的凝結、力量的凝結,首先是青年群體的凝結;一個民族精神的高昂、戰斗意志的堅強,首先靠青年振臂高呼和勇敢實踐。

  抗戰初期,中國青年面對咄咄逼人、全面推進的日本侵略者,最大的困惑和思考就是:中國能不能勝利,怎么勝利?青年人應該做什么,怎么做?這是抗戰最重大的戰略問題,當時的青年對此不斷求索、追問、思考、實踐著,為多災多難的國家尋求一條獨立、光明的道路努力著。1938年,在延安的破窯洞里,經過8天9夜的嘔心瀝血,毛澤東寫出了驚世之作《論持久戰》,揭示了抗日戰爭發展的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等基本規律,系統闡述了中國實行持久戰以獲得對日勝利的戰略。毛澤東還經常在抗大給青年學生講授《論持久戰》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批駁了“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給廣大的青年和民眾撥開了悲觀的迷霧,讓大家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中國在甲午戰爭失敗后,出于臥薪嘗膽而“師夷長技以制夷”,掀起了留學日本的高潮,從1896到1911年,留日學生達到數萬人,留學的專業以政法和軍事為最熱門。周恩來、蔣介石、蔣百里都在其中,他們對日本的民族性格、軍事特點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這些積淀在抗戰中轉化為對敵的思想和行動力量,這樣的青春一代代傳遞下去。近代軍事學家李浴日畢業于日本中央大學,他的抗戰科學公式是:(武力抗戰+外交抗戰+經濟抗戰+間諜抗戰+宣傳抗戰)×舉國一致、堅持到底=日本必敗、中國必勝。這個公式鼓舞著青年,催進著青年,為爭取抗戰勝利,拼搏向前。

  蔣百里作為保定軍官學校的校長,李浴日作為黃埔軍校和中國陸軍大學的教授,他們看重的是青年,中國的青年心不死,人不絕,中國就不會滅亡,中國就一定會取得最后的勝利。毛澤東、周恩來、蔣百里、李浴日等將自己青春的思想和意志這樣傳遞下去,青年也不負所望地接過火把,奔跑著、奮進著。一代代中國人將青春的理性和激情凝結在一起,形成了強有力的意志。

  日本在入侵時,認為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速決戰。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占南京,整個南京籠罩在“天雨粟,鬼夜哭”的恐怖中,30萬手無寸鐵的無辜市民慘遭殺戮。日本則舉國狂歡,紛紛叫喊著擁上東京街頭,施放焰火,提燈游行,歡呼著“戰爭就要結束,中國已被無往不勝的大日本皇軍全面征服”。但是,中國人人敵愾,步步設防,構筑了有形和無形的堅強壁壘,軍民的慷慨之氣在戰爭中不僅絲毫未減,而且大有越戰越勇,越戰越強之勢。在1938年,日本已經看到了中國的頑強,取得勝利的自負氣焰一點點淹沒在中國人的堅韌中。侵華時期的日本陸軍少將今井武夫在回憶錄中寫到:“隨著時間的推移,以抗戰情緒日益旺盛的中華民族為對手,在遼闊無垠的大陸上,以派遣軍的有限兵力,欲期急速結束事變,幾乎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事了。”1941年1月9日昭和天皇在日記中吐露了因低估中國的懊悔之言:“支那的強硬出乎意料,對事變的預測完全是錯誤的,日本輕視了支那,應該盡快停止戰爭,奮發10年增強國力。”西南聯大法律系燕樹棠說:“我們抗戰力量,愈戰愈強,日本的野心已經變為夢想……”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抗戰期間來到中國,親眼目睹了中國青年知識分子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承擔著國家社會的職責,將個人學問與國家命運緊緊連在一起,他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說:“中國人具有民主的幽默感和儒家高尚的社會理想。認為中國人會屈從于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的誘降是不可思議的。”比利時天主教傳教士、《益世報》創辦者雷鳴遠在抗戰初期的感覺是:“我所聽到的,我所看到的,我所接觸到的,人人抗日,人人堅決抗日,并且人人在抗戰上愿盡義務,愿負責任。”狹路相逢勇者勝,堅韌者勝,正義者勝。

  浴火奮飛開新元

  中華民族涅槃需要青年的浴火重生,在思想觀念、精神狀態、行動方式方面具有更寬廣的世界胸懷,能感知世界、感悟世界、感召世界。

  中華文明五千年,輝煌而綿長,蓋希臘羅馬,超埃及印度,有人說得益于獨特的地緣條件,有人以為是由于有早早成熟的思想,但最根本的還是中華的偉大活力!這活力,來自一代又一代充滿朝氣的青年。北京大學校長、西南聯大常委蔣夢麟,面對“炸彈像冰雹一樣從天空掉下”的殘酷場景,在潮濕的防空洞中這樣預言:“中國所走的路途相當迂曲,正像曲折的長江,但是她前進的方向始終未變。她日以繼夜,積年累月地向東奔流,在未來的無窮歲月中也將同樣地奔騰前進。不屈不撓的長江就是中國生活和文化的象征。”昨天,國有大難看青年,今天,助國鼎興是青年,青年要成為扛鼎的力士,青年又將與國俱興,成為中華子民中最富成就者。這正是江山代有人才出,長江后浪高前浪。

  中國夢中的青年的使命擔當和責任是什么?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了最好的回答: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服務人民、奉獻祖國,是當代中國青年的正確方向。這就要求青年要做知行合一者,有激情、有理想、有行動。一沓綱領抵不過一個具體的行動,青年要從坐而論道轉為起而行之,做國家的建設者、保衛者、創新者。成為為富強、文明的國家理想而盡己所能的建設者;成為中國國家利益和安全的保衛者和世界和平的保衛者;成為為國家和世界注入新的活力和推動力的創新者。

  在國家存亡、民族榮辱的考驗中,中國青年向國家、向歷史交出了自己的答卷。那是一個風雨如晦的年代,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年代。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歷史使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優秀代表,每一代人都會有自己的新的作為。沈從文1938年在《給青年朋友》中寫到:“盼望青年朋友,相信青年朋友,從本身起始來努力,作一個人,作一個中國當前所需要的國民……建立一個標準,一種模范,由此出發,再說愛國,救國,建國。” 中華民族涅槃需要青年的浴火重生,在思想觀念、精神狀態、行動方式方面具有更寬廣的世界胸懷,能感知世界、感悟世界、感召世界。

  感知世界,就是眼里有世界,心里有天下,能夠知道天下大事,預判天下大勢。《孫子兵法·謀攻篇》中:“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近代中國由上至下的閉目塞聽是衰敗的主要原因。道光皇帝在鴉片戰爭打完后還不知道英國在哪里。對世界的茫然無知一開始就注定了戰爭的結局。中日甲午戰爭前,中國對日本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可謂“只一衣帶水,便隔十重霧”,相反,日本對于中國可謂費盡心機、了如指掌。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之前,有很多號稱中國通的人,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幾乎比中國人自己還了解,甚至日本繪制的中國地圖比中國軍隊自己用的還準確,研究中國的各種書籍資料紛繁多樣,這些有針對性的準備使得他在戰爭初期勢如破竹。今天與近代相比,中國已經不是東方的中國,不是歐亞大陸的中國,而是世界的中國,全球的中國。中國的命運和世界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亞馬遜河的一只蝴蝶抖動翅膀真有可能使長江漲水。在地理大發現時代誰先發現新世界,誰就先發展先強大,誰就有可能成為地球之王。現在是對世界感知得全面,感知得深刻,才能把握世界規律。這就要求中國青年不僅僅看到世界的表面,還要看到世界的更深層次;不僅能看到靜態的世界,還要能看到動態的全球。

  感悟世界,就是善于學習世界的先進技術、文化、思想。只有善于學習的國家才有更大的生存空間。近代以來世界科學中心依次從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到了美國。世界科學中心的轉移本質上就是學習能力的轉移。二戰時期,美國吸納了全世界的優秀科學家,從此成為一個不僅有愛迪生,還有愛因斯坦的國家,從一個仰視歐洲科學的國家轉變為容納歐洲科學家的國家,從而迅速成為世界科學中心。感悟世界的敏銳度決定了發展的高度。國家是如此,個人也是如此。馬漢研究英國在拿破侖時代中獲得海上霸權的歷史,振聾發聵地為美國提出了一條走出孤立主義走向海洋的道路。1919年,毛澤東26歲,他創辦了《湘江評論》并發表創刊宣言。在宣言中毛澤東指出:“世界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什么力量最強?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并號召“由強權得自由”。這樣洞察世界大勢的判斷得到了李大釗很高的評價,被《晨報》認為“魄力非常充足”。在全球化時代,技術日新月異、政治瞬息變化,今天的青年需要更寬廣的世界視野、更深厚的科學知識以及更強的俯身學習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不負青春不負國家。

  感召世界,就是在感知、感悟的基礎上達到感召世界的新境界,形成吸引世界新的中華軟實力。在歷史上我們曾經長期感召世界。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為文明強盛的國家,不僅首都長安是國際大都會,而且全國各地都有來自國外的“僑民”定居,僅廣州一城的西洋僑民就有二十萬人以上。唐朝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國移民外,還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學習先進文化,僅日本的官派公費留學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幾百人。13世紀,來自意大利的馬可波羅在中國游歷了17年,回到威尼斯后,記述了他在東方最富有的國家——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17世紀德國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科學家萊布尼茨高度評價了中國文化,認為中國的知識是“一種不可估量的財富”,他認為歐洲應該向中國學習,竭力計劃在法國、德國、奧地利、俄羅斯設立有中國研究部門的學士院。在18世紀法國哲學家伏爾泰眼里,中國是近乎完美的,他說:“在歐洲,我們沒有一個民族的古老文化可以證明是能和中華帝國相媲美的。”20世紀英國哲學家、數學家羅素在他寫的《中國問題》書中有一句感動世界的話:當一個國家強大得不想去侵略別國,那么,這個國家就叫中國。中華文化以其獨特的魅力成為人類的一顆璀璨明珠,今天應該讓她的光芒照耀得更亮更遠。

  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曾精辟地分析過大國與小國的不同。他極具洞見地指出:“小國的目標是國民自由、富足、幸福地生活,而大國則注定要創造偉大和永恒,同時承擔責任和痛苦。”大國的青年因此得承擔更大的責任。今天的世界,需要中國走出內斂式的自我發展,已經到了破除強必然霸的迷夢的時刻,到了中國走回自身的時刻,到了中國承擔與之能力、地位相應的世界責任的時刻。

  70多年前,林徽因以血淚寫了詩歌《哭三弟恒》,來祭奠1941年空戰中犧牲的弟弟:“弟弟,我沒有適合時代的語言 來哀悼你的死;它是時代向你的要求,簡單的,你給了。這冷酷簡單的壯烈是時代的詩,這沉默的光榮是你……中國還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那不朽中國的歷史,還需要在世上永久。”

  此時,讓我們為青春,為國家再讀讀、再想想、再出發。

  (作者系國防大學軍隊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軍事科學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智萍
更多
在線評論
用戶昵稱:   匿名 在線評論選件用戶手冊     請遵紀守法并注意語言文明……
驗證碼:           查看評論
人妖啪啪综合AV一区TS人妖,欧美自慰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不卡人妻有码中文字幕在线
正在播放约酒店少妇高潮 |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永久中文字幕视频 | 日本中文一二区有码在线 | 先锋影音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