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加強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剛剛結束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這些論述和決定對哲學社會科學界提出了一項重大戰略課題,激發了廣大社科工作者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圍繞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理論界涌現了一大批新的重要研究成果。 在第二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理論研討會召開之際,本期我們特刊發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上海大學等單位的學者根據他們的研究撰寫的5篇文章,圍繞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從理論認識和實踐層面進行闡述。 創新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要自覺強化五種意識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關于加強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的明確要求,不僅表明黨對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高度重視,同時也表明中央對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寄予厚望。 當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當深刻認識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自覺堅持和強化五種意識,為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創新而努力奮斗。 要有導向意識,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哲學社會科學既是一個知識體系,也是一個價值體系,既有科學性,也有其獨有的意識形態屬性。當前,一部分人宣揚馬克思主義過時論,還有人認為堅持馬克思主義是思想僵化、文化保守的表現,我們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也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一以貫之的靈魂。離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而空談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無異于緣木求魚、舍本逐末。列寧曾經說過:“沿著馬克思的理論道路前進,我們將越來越接近真理;而沿著其他的道路前進,除了混亂和謬誤之外,我們什么也得不到。”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應該理直氣壯地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 要有問題意識,重視發現問題力爭解決問題。以問題為中心、重視問題的研究,這是哲學社會科學得以發展創新的重要前提。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也要從問題入手,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作為研究探索的起點。正如馬克思所言,對一個時代來說,“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歷史經驗證明,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和解決當前重大的、迫切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脈絡、找到發展的規律,推動理論創新。 要有國際意識,立足世界學術前沿進行觀察研究。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不同國家引起共鳴,受到重視,一個根本原因就是馬克思主義是站在世界的高度觀察和分析經濟社會問題的。我們推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建設和創新,也要遵循這個基本方法。當今時代的最鮮明特點就是全球化迅猛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聯系越來越密切。在一個開放的世界,不從國際的角度來觀察、思考和研究問題,很難取得大的成就。鄧小平同志在20世紀80年代論述哲學社會科學問題時講過,不僅是自然科學,就是哲學社會科學,與發達國家相比,也要承認在某些方面是落后的。近年來,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取得很大發展,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得到初步確立,但跟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我們要吸納、學習和借鑒國外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領域取得的優秀成果,從更高的高度、更廣的視野和更前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要有綜合意識,系統地、綜合地推動整體創新。按照現有的學科分類體系,我們往往把哲學社會科學按照思維方式和實踐方式分為很多門類,比如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人類學等等。這種劃分對于開展各學科的具體研究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作為一種實踐系統和認識體系,從來都不能簡單地劃歸到某個學科領域之內,而是不同學科、不同知識門類交叉滲透、系統集成的一種體系。因此,推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要注重綜合性,要多維度、多學科地看待問題、聯合攻關、協同推進。 要有本土意識,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我們的話語體系首先要立足于中國的國情,著眼于繁榮發展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以中國的實踐為本位。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穩步提升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逐步增強,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作出了前人從未實現的探索,取得了中國自己的寶貴經驗。研究、分析、總結偉大的實踐,我們應當跳出舊有的話語窠臼,構建適合中國國情、適應時代、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創新和學術進步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作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面旗幟,中國人民大學將進一步堅持、強化和弘揚這五種意識,為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建設和創新而持續努力。(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靳諾) 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中的指導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也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那么,要打通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我們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只有它才能為貌似的舊概念注入新的內涵。比如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12對范疇都不是新范疇,或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原有概念,或者是西方原有的概念,但是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話語體系中,它具有全新的內容,因為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對原有范疇進行了改造和融合,而支撐這種改造和融合的就是理論。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的話語體系的構建,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構建話語體系的核心不應放在虛構概念上,而應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打通和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先進文化的研究,從而形成新話語體系。 話語權的核心是有理論支撐的、有具體內涵的概念或范疇,而不是單純的語詞。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內核,本質上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通過特定話語的表達方式。如果離開馬克思主義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所謂話語只是一個可以表達不同內涵的詞語。任何話語都是在被特定階級、集團或不同政治實體使用時才能稱其為話語,否則就只能算是詞語。而要成為話語,必定是由某種理論支撐,表達某種利益、要求或愿望的具有特定內涵的詞語。因此,話語的爭論甚至斗爭不是概念的爭論,不是詞語的爭論,而是理論的斗爭,是具有某種政治的、經濟的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的話語權的爭論。 當前,構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是一項重要戰略任務,具有三個方面的重要意義: 在國際上,是反對話語霸權,向世界宣傳中國和平發展的道路和理論。話語權不同于話語霸權,西方的話語霸權本質上是一種以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為后盾的政治霸權。在國際交往中,我們反對西方的話語霸權,就要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用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搶占世界學術制高點、掌握話語主動權,打破國際上的話語霸權。 在國內,它有利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當代中國的思想理論領域,抵制和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西方極端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思潮的斗爭,就包括話語權的爭奪。要批判這些錯誤思潮,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用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對中國的“歷史事實”、現實問題等進行解釋,不斷增強我們自己的話語權,增強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在學術領域,它有利于堅持正確的學術導向。高校是人文社會科學教學和科研人員最為集中的地方,也是培養人文社會科學人才的地方。在人文社會科學各個學科中,堅持馬克思主義作為基本理論和方法論指導,正確使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話語,而不是讓西方話語成為支配我們各個學科的主導話語,這是有關我們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的價值導向和學術水平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們要有這個底氣、有這個自信建立自己的學術話語體系,樹立自己的評價標準,掌握話語權,讓中國話語在世界學術領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更要使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成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主導話語體系。對此,我們高等學校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責無旁貸。(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 陳先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