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重要論述 核心要點: ■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政治靈魂”、“精神上的鈣”。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一個政黨的衰落,往往從理想信念的喪失或缺失開始。 ■ 我們黨作為執政黨,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腐敗。“真反腐敗不僅不會亡黨,而且能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使我們黨更加堅強、更有力量。” ■ 準確把握基本國情和經濟發展新常態,豐富了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三個“沒有變”的基本國情判斷,是謀劃發展的“基本依據”。 ■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了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理論。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通過深化改革,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比資本主義更有效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在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適應實踐發展需要、破解現實發展難題的基礎上形成的科學理論體系,不僅在理論上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而且在實踐上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一、對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到什么階段,黨的建設就要推進到什么階段。這是加強黨的建設必須把握的基本規律。”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創造性地堅持治國理政與治黨建黨有機統一,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從而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 強調堅定理想信念,深化對共產黨執政使命和奮斗目標的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政治靈魂”、“精神上的鈣”。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一個政黨的衰落,往往從理想信念的喪失或缺失開始。我們黨是否堅強有力,既要看全黨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堅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黨員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堅定不移,必須保持全黨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的理想信念,必須建立在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對歷史規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共產黨人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就能“牢牢占據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實現人類美好理想的道義制高點”。這些重要論述,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使命和奮斗目標的認識。 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深化對共產黨性質和執政宗旨的認識。一是從跳出歷史周期率的高度強調牢記黨的性質和宗旨的極端重要性。“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只要我們始終堅持黨的性質和宗旨,不變色,不變質,就一定能夠跳出這個歷史周期率。”二是指出作風問題核心是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三是從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認識反腐敗斗爭的極端重要性。我們黨作為執政黨,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腐敗。“真反腐敗不僅不會亡黨,而且能增強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使我們黨更加堅強、更有力量。” 加強紀律建設和制度建設,深化對共產黨執政方式和執政途徑的認識。一是將加強紀律建設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黨面臨的形勢越復雜、肩負的任務越艱巨,就越要加強紀律建設,越要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確保全黨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步調一致前進。”二是遵守以政治紀律為根本的“六大紀律”。黨的紀律涉及黨內生活各個方面,包括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政治紀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關鍵的紀律,是遵守黨的全部紀律的重要基礎。三是用制度治黨、管權、治吏。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必須有堅強的制度作保證。 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深化對黨的領導核心地位的認識。辦好中國的事,關鍵在黨;全面從嚴治黨,核心是加強黨的領導。一是提出關于黨的領導“兩個最”的重要論斷。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二是強調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是最高的政治力量,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都必須堅定自覺堅持黨的領導。三是提出鞏固黨的領導核心地位的“四個意識”。“全黨同志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切實做到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擔責、為黨盡責。” 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不斷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從而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化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他深刻指出,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一系列重要論述,豐富發展了社會主義本質理論。 準確把握基本國情和經濟發展新常態,豐富了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三個“沒有變”的基本國情判斷,是謀劃發展的“基本依據”。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每個階段呈現出來的新特點。對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過程中新的階段性特征,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從政策層面提出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判斷,而且從理論層面強調“從歷史長過程看,我國經濟發展歷程中新狀態、新格局、新階段總是在不斷形成,經濟發展新常態是這個長過程的一個階段”。這是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理論的創新發展。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了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理論。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通過深化改革,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比資本主義更有效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方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要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讓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讓發展更有質量,讓治理更有水平,讓人民更有獲得感”;改革既要往增添發展新動力方向前進,也要往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向前進。這一系列重要論述,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改革理論和發展動力理論。 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完善了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理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形成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這是對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全面貫徹和具體深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五位一體’和‘四個全面’相互促進、統籌聯動,要協調貫徹好,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生態文明、和諧社會,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這充分體現了我國發展的總體性、全面性、協調性,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達到了新境界。 踐行新發展理念,拓展了社會主義發展途徑和發展目標理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針對我國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有質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地發展,加快形成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動共享的機制和環境,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這有效破解了社會主義發展路徑的難題,是對社會主義發展途徑和發展目標認識的重大飛躍。 三、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貫穿著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從而深化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闡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提出科學認識兩大社會制度關系的新思想。習近平總書記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寬廣視野觀察社會發展趨勢,明確指出:“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沒有過時,關于資本主義必然消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沒有過時。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他還強調:“必須認識到,我們現在的努力以及將來多少代人的持續努力,都是朝著最終實現共產主義這個大目標前進的。同時,必須認識到,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歷史過程,我們必須立足黨在現階段的奮斗目標,腳踏實地推進我們的事業。”這是馬克思主義“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的基本原理在當代中國的具體運用和發展。 堅持中國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有機統一,提出促進人類社會繁榮發展的新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人類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早就作出的莊嚴承諾。”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把中國發展和世界發展有機結合,既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又把握歷史大勢,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同時向人類社會提供豐盈鮮活的“中國智慧”、“中國經驗”、“中國方案”。比如,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倡議成立亞投行,推進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建設,等等。中國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為世界貢獻了“和平發展、合作發展、包容發展”的新理念。 推動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提出國際秩序新原則和人類社會關系新愿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當今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堅持四項原則: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堅持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鑒。推動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向世界傳遞了對人類文明走向的中國判斷,勾畫了21世紀國際秩序和人類社會關系的理想愿景。 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提出多彩、平等、包容的新文明觀。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的歷史眼光觀察思考文化和文明的生成發展,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精辟論斷,并概括了人類文明的三大特點,即多彩、平等、包容。文明是多彩的,所以不應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文明是平等的,所以“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文明是包容的,所以“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積極倡導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共同創造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唯有如此,人類社會才會有美好未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 筆:姜 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