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點: ■ 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運用基本經濟規律實現科學發展,是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推動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由之路。 ■ 遵循經濟規律、實現科學發展,必須牢固樹立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針對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提出來的戰略指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 ■ 牢固樹立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與自然相互關系的基本規律在當代中國發展領域的集中反映,是增進人類福祉、通往人與自然和諧境界的必由之路。 ■ 發展既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我們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僅要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也要遵循社會規律。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是新發展理念著眼于創造更高水平中華文明和人類文明必須推動的發展。 ■ 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是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改革發展穩定越來越彼此交融、相互作用,如果發展成果、改革紅利不能惠及全體人民,發展將沒有意義,改革就會失去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強調,面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世界科技發展醞釀新突破的發展格局,我們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發展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有質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地發展,加快形成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的機制和環境,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這一重要論述,要求我們必須更加深刻認識和自覺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實現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包容性發展。 一、遵循經濟規律、實現科學發展 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運用基本經濟規律實現科學發展,是準確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推動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必由之路。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實際出發,把握發展新特征,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當前,世界經濟在大調整大變革之中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趨勢,原有增長模式難以為繼,科技創新孕育新的突破。我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已經發生深刻變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日益迫切。面對這種新變化新情況,再堅持粗放發展模式、簡單地追求增長速度,已經行不通,必須確立新發展理念來引領和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必須遵循經濟規律,實現科學發展。 遵循經濟規律、實現科學發展,必須牢固樹立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針對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提出來的戰略指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在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下,只有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才能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協調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綠色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內外需協調、進出口平衡、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二、遵循自然規律、實現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沙掷m發展,必須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牢固樹立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與自然相互關系的基本規律在當代中國發展領域的集中反映,是增進人類福祉、通往人與自然和諧境界的必由之路。 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恩格斯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版第3卷第998頁)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這是值得我們自豪和驕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羨慕我們的地方。同時必須看到,我們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明顯的短板,成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比如,各類環境污染呈高發態勢,成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等等。 扭轉這樣的狀況,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實現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新發展理念著眼于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創新發展才能依靠技術進步提高資源利用的效率,提高發展的集約化程度,減少因大量投入資源和消耗環境的粗放發展方式對環境帶來的傷害,從而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使生態文明建設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基本方針落到實處。協調發展不僅僅是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協調、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和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等矛盾,也包括解決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它要求我們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優化空間結構,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和自然岸線格局,從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綠色發展本身就是保護自然,它要求我們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要求我們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開放發展不僅要讓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還包括積極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談判,落實減排承諾,學習借鑒各國推動綠色發展的成功經驗,為世界的共同繁榮創造更好的自然環境。共享發展不僅是要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還要解決保護自然、保護人民群眾的生活家園這一增進民生福祉的問題,讓人民群眾對美麗環境和良好生態的期盼變成現實,使全體人民共建共享優質生態產品。 三、遵循社會規律、實現包容性發展 發展既是經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我們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僅要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也要遵循社會規律。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是新發展理念著眼于創造更高水平中華文明和人類文明必須推動的發展。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弊裱鐣幝傻陌菪园l展,是促進公平正義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時也要看到,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對公平正義的期待和要求越來越高。在很多情況下,人民群眾“討個說法”、尋求公正的訴求甚至比爭取物質利益的愿望還要強烈、還要執著。從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訴求來看,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仍然任重道遠。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是注重民生改善的發展。我們在改善民生上已經取得巨大進步,但還有不少歷史欠賬和薄弱環節,人們向往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舒適的住房、更可靠的社會保障,等等。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是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改革發展穩定越來越彼此交融、相互作用,如果發展成果、改革紅利不能惠及全體人民,發展將沒有意義,改革就會失去動力。必須不斷提高發展的包容性,把發展中的“人”字寫得更大,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改變這樣的狀況,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實現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要根據現有條件把能做的事情盡量做起來,積小勝為大勝,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創新發展才能發揮其對拉動發展的乘數效應,依托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高新技術進步,進而大幅提高生產力,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社會財富,為互利共贏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協調發展本身就帶有各個階層各個群體各個區域各個產業各個方面相互協調、共同進步的內涵,不僅要在發展比例上協調,而且要在結構上相互耦合,實現整體協調、互利共贏。綠色發展保護的優美自然環境帶有普惠性,是全體人民共享的福祉,是互利共贏的基礎條件。開放發展是更廣范圍的互利共贏,通過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既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又更好地做大“中國紅利”、造福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享發展的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我們既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又要全面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各行業各方面的勞動者、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干部創造發揮作用的舞臺和環境。既要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驅動,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物質精神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又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新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紅綠燈。我們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新發展理念上來,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努力提高統籌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為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國防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 筆:趙周賢 劉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