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福林 人物素描:郭紅松 陳名杰 人物素描:郭紅松 陳文軍 人物素描:郭紅松 李大娟 人物素描:郭紅松 朱加輝 人物素描:郭紅松 編者按 2015年2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強調,要科學統籌各項改革任務,協調抓好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改革舉措,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點,對準焦距,找準穴位,擊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關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本報特邀請專家學者、地方干部和基層群眾,圍繞“如何讓人民更有獲得感”展開圓桌對話,分析探討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 主持人:記者 董城 陳旭 嘉賓: 遲福林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陳名杰 北京市海淀區委常委、宣傳部長 陳文軍 北京工商大學教授 李大娟 北京市密云區高嶺鎮四合村大學生村干部 朱加輝 北京市東花市街道社區工作者 為民謀福,如椽巨筆看頂層 主持人:2012年11月15日,剛剛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同志與中外記者見面時,數次說到“人民”;2013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中44次提到“人民”二字;最近一次,習近平總書記在8月26日主持召開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核心所求,是為了統籌解決關系人民健康的重大和長遠問題。人民,無疑是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最為矚目的關鍵詞。 陳名杰: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動準則?!叭娜鉃槿嗣穹铡保彩枪伯a黨員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一部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史,總是與為人民謀求福祉休戚相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我們認為“五大發展理念”不是誰強加的,完全是源于中國發展的迫切需要而總結、提煉、概括出來的,是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升華,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思想理論的新飛躍,也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支撐這一判斷的依據,就是“五大發展理念”每一環、每一扣、每一絲,都沒有脫離“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沒有背離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遲福林:黨中央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的環境,有力實施宏觀調控,積極應對風險挑戰,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實現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一切,都直接作用到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上,使我們的老百姓在改革發展中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這種獲得感至少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我們堅持把經濟增長建立在就業基礎穩定、收入同步增長的基礎上,不斷健全以公共服務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二是公平享受改革發展成果??陀^上,我國是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大國,想在各方面迅速拉平,很困難。今天,黨中央下了這個決心,提出精準扶貧等一系列大決策、大戰略,為確保公平制定了一系列堅實管用的頂層設計。 三是農民的獲得感明顯增強。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要實現小康,過上好日子,關鍵看老鄉的“錢袋子”。黨中央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農民收入增幅連續多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顯著縮小。 陳文軍:黨中央多次強調,在改革的進程中一定要做到“讓人民群眾有獲得感”。這是用最為通俗的語言,指明了衡量國家改革、社會進步是否有效的根本標準,也是黨在新的歷史時期,領導各項事業走向成功的基本價值目標,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最具體、最直接的表現。 我們現在能夠充分論證,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一系列頂層設計是十分務實管用的。其背后,科學決策的來源,無不是源于群眾。大家都有感受,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領導同志率先垂范,堅持深入人民群眾中去搞調研,真正用心去體會人民群眾的需要,用心去思考如何有效滿足群眾需求。黨中央了解群眾、理解群眾、尊重群眾,真心實意地為群眾服務,其決策必然能夠讓人民產生更多“獲得感”。 解民之憂,鍥而不舍向前走 主持人: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就是憂黨、憂國、憂民意識,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睉撉逍芽吹剑覀儼l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人民還有不少憂慮,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領域的問題還比較多。深化改革,從老百姓的角度說,就是一直關切、揪心的老大難問題,這回終于有解了。 遲福林:從中央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部署看,無論是經濟體制改革,還是社會體制改革,都取得了重要進展,在有些方面有重大突破。正是這些在改革重點領域的重要突破,使老百姓體驗到、享受到了獲得感。因為這些改革劍鋒所指,都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 比如,教育公平的問題。“十二五”期間,國家把促進教育公平作為一項基本教育政策,其中就有關于“實施國家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的專項計劃”,目的就是要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的人數。政策從2012年就開始實施了,每年惠及人數都在增加。中央財經大學一位老師曾和我說,他們學校招收的新生中農村學生占了22%還多,這一比例還在增加。 從社會體制改革看,我們在城鄉戶籍制度改革、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放寬社會組織門檻和增強社會活力上均取得了重要進展?!笆濉逼陂g,我國農村居民食品消費支出比重明顯降低,文教娛樂、醫療保健等消費支出不斷增長,消費結構明顯升級,億萬農民更多同步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李大娟:您提到農民,我感觸很深。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大學畢業我選擇了留在農村工作。我到密云區高嶺鎮四合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已有三年了。 當初干村干部,最大的理想就是將自己所學的信息化知識帶入農村,讓農民發家致富,走出鄉村。 去年秋天村里紅薯大豐收,11月份天都涼了,還有好多紅薯堆積在窖里,沒人來買。幾經思考,我注冊了微店,取名蜜官兒,剛開張那幾天,我天天守在電腦前,手機更是不離身,恐怕錯過一個顧客。就這樣,兩千多斤紅薯干,半個多月全賣光了。 說實話,運用新知識為新農村“輸血”,幫助鄉親們致富,是我們新一代大學生村干部的責任,我在這里將黨的政策與老百姓的需要聯系起來,讓老鄉實實在在獲益。 陳名杰:大娟是我們北京市的一名百姓宣講員,她的真實故事打動了很多人。長期以來,各級黨委政府部門下大力氣解民憂,做了很多大事、實事、好事。從本質上說,這是我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結果,是黨中央一張藍圖繪到底的魄力所決定的。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的工作同群眾的需求之間,也是存在一定“溫差”的。一方面,我們在為群眾解決困難,特別是破解瓶頸性、制度性、歷史性、區域性的老大難問題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要靠科學決策、堅韌不拔和努力實踐,不斷攀登一個又一個新的高峰,可謂“永遠在路上”;另一方面,也有一個本著開誠布公的態度,向群眾宣講、解讀、問策、回復的問題,在這個實踐中,我們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者,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精準解讀中央方針政策,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不斷集聚正能量;同時,善于傾聽群眾的心聲,積極搭建為群眾服務的平臺,反映人民的疾苦,紓解群眾的情緒,促進問題的解決。始終讓人民看到人民的公仆,在黨中央的帶領下,鍥而不舍向前走的決心和意志。 不緩民事,群眾更多獲得感 主持人:群眾利益無小事。這些年,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走進群眾家中,往往要看看灶上、坐到炕上、問到心上,通過詢問一件件與群眾息息相關的小事情辦得好不好,把握和審視中央的大政策管用不管用,群眾滿意不滿意。其背后,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讓人民群眾不斷有更多的獲得感的清晰路徑。 朱加輝:我來自基層單位,身在社區,可以說每一天對于群眾的需要都有實實在在的感知。平心而論,在生活中,群眾自己解決不了、解決不好的麻煩事兒還真是挺多的,軟硬件需求都有。比如,現在我們迎來了生育高峰,適齡夫婦大多是80后,甚至90后。他們很多人是自由職業者,對走手續、辦證件這套規矩很不熟悉,希望通過現代化的途徑咨詢、辦理;比如,我們很多老舊小區,居民迅速步入老齡化,很多老街坊兒女不在身邊,需要特殊照顧?!耙恢σ蝗~總關情”。有一次,一位居民向我反映,他所居住的社區路燈燈泡暴露在燈罩外,這看起來是一件小事,可是如果碰巧遇到下雨打雷等惡劣天氣造成爆裂、短路事故,小事也能惹大禍。 遇到這些難題,我們東花市街道的老百姓大都會想到網格化管理平臺。大伙兒有什么訴求,只要通過平臺網站或手機軟件,打開模塊、輸入信息,后臺工作人員就會受理、派遣到相關科室、督促盡快處理,還會及時把事情解決的進度和結果反饋給這位居民。 一件一件群眾反映的事都順利解決了,如今,大爺大媽見了我總是說,“呵,沒想到你們這個平臺還真管用!”我想,大爺大媽說這話時,是有獲得感的。 陳文軍:小朱的實踐說明,實現人民群眾“獲得感”的傳遞機制必須準確、有效,絕不能出現“中梗阻”。這就需要在制定政策時,要盡量具體、準確、到位。如果不夠精準,就很容易導致好的政策措施,到了基層群眾那里卻得不到好的收效。 此外,我認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還有短期和長期之分。比如,基層政府為草原上流動放牧的牧民建立集中居住點,牧民開始不理解甚至堅決反對,短期他們不理解這件事,但等搬進定居點后才發現,從長遠看好處多多;另一種情況也存在,對農民進行搬遷,盡管政府給了農民房子和補貼,但由于失去了耕種的土地,拿了錢的農民沒有能力和渠道尋找新的工作。這樣短期“獲得感”有了,但長期卻是個大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應該是短期和長期的平衡和共存。 陳名杰:不緩民事,始終是黨的優良傳統之一。1933年4月,黨中央機關遷到江西瑞金的沙洲壩。當地本來用水十分緊張,中央機關來到后一下子增添了上千人,用水愈發困難。當時,毛澤東同志親自帶人到附近進行實地考察。發現較遠的烏雞嶺有一股山泉,立即組織紅軍干部和戰士用粗竹子做水管,將山泉引進了村子,解決了用水的燃眉之急。 從2014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親自主持召開了文藝工作座談會、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等一系列重要會議。這些領域,都是人民群眾十分關切且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其中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使得人民群眾目光所及,都有改革者的艱辛和努力。 篤信光明,全心全意為人民 主持人:現在,我們共同經歷著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歷程。每個中國人,都是“夢之隊”的一員。深化改革,無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遲福林:“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轉型的歷史性特點十分突出:增長、轉型、改革高度融合,以轉型改革促發展是一個基本趨勢;轉型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經濟轉型升級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與市場空間;經濟轉型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轉型需要“闖關”。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重在以結構性改革破解經濟轉型的結構性矛盾。由此,釋放市場活力,釋放轉型發展的內需潛力,使廣大社會成員切切實實從改革發展中增強幸福感、獲得感、公平感。 陳名杰:必須深入思考和把握,如何進一步通過深化改革,釋放經濟的活力,為激發百姓更多更大的獲得感提供更多動力。改革者對待群眾,在態度上要真心誠意,不斷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提高駕馭各項工作規律的本領,不斷增強四個自信;在工作上要知難而進,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多到群眾中去汲取營養,敢啃硬骨頭,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精神多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在作風上要不忘初心,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敢于在群眾面前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嚴格以群眾滿意不滿意為準繩,不斷將改革引向深入。 陳文軍:要深刻理解什么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如果我們不了解群眾,就不能很好地尊重、理解群眾的心愿、渴求,即使我們真心實意地為群眾服務,但因為服務的方式、內容不是群眾真正需要的,導致的結果必然是群眾還是沒有“獲得感”。持續建立“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需要政府與群眾之間良性、有效的溝通互動,積極努力建立公平正義機制。 李大娟:鄉親的盼望,就是我的夢想。小村干部也能唱響農村大舞臺?,F在,國家也給了大學生村干部最大程度的保障。運用新知識為新農村“輸血”,幫助鄉親們致富,是我們新一代大學生村干部的責任,放下身段,融入群眾,腳踏實地,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這才是我們永遠的追求。 朱加輝:事事存真心,以百姓心為心。雖然在“網格”平臺上,我們處理的都是一件件細小的平凡事,就因為和居民生活息息相關,小事也成了大事。認認真真維護好這座群眾和政府之間的橋梁,實實在在以“民心為鏡”解決居民實際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