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人權事業發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特別是在今年9月致“2015·北京人權論壇”的賀信和出訪美國、英國及出席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期間的講話中,深刻回答了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系統豐富了我國人權發展道路的基本內涵,為全面推進我國人權事業發展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權的重要論述,準確把握其思想內涵和精神實質,對我們堅持走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落實“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推進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積極參與國際人權事務,促進世界人權事業穩步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人權發展道路符合中國國情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權事業發展之所以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最根本的就是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發展道路。這條道路,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一系列重要場合,多次強調中國人民對堅持走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的高度自覺和高度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主和人權是人類共同追求,同時必須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本國發展道路的權利。”“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在人權方面,最大發言權還是所在國的大多數人民。”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權發展模式。歷史經驗充分表明,只有立足于本國國情的道路才能走得穩、走得好,才能持續造福本國人民。
道路自信源自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既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植根于我國社會,立足于我國國情。作為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貧困以及發展不充分不均衡是制約中國人民享有更加充分人權的最大障礙。權利絕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文化發展。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始終是我國人權進步的基礎。改革開放37年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并使6億多人口擺脫貧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7000美元。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推動我國人權事業不斷取得新成績新進步。
道路自信來自當代中國人權事業的成功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在致“2015·北京人權論壇”賀信中對中國人權發展道路進行了科學總結:一是堅持把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二是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顯著提高人民生存權、發展權的保障水平;三是努力促進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和公民、政治權利全面協調發展;四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加強人權法治保障。這些寶貴經驗,是我國人權事業發展必須繼續始終堅持的重要原則,來自于對我國人權成功實踐的深刻理解。
我國人權發展道路擁有強大內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國家都需要不斷加強和改進人權保護,適應時代的發展。”我國人權發展道路,是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歷經艱難探索而走出的一條與國家發展進程相一致的獨特道路。這條道路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逐步實現而處于不斷發展和完善之中。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能夠在實踐中自覺創新發展,始終致力于有計劃、有步驟地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項人權統籌協調推進,致力于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根據世情國情的變化不斷促進人權發展。
二、實現中國夢將在更高水平上保障人權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我國人權事業發展樹起了一面引領旗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不斷推動人權事業發展的進程。”
中國夢使我國人權發展的目標更加清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要實現的中國夢,就是讓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讓孩子們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讓中國人民過上更加富裕、更有尊嚴、更加幸福的生活,更加充分地享有各項基本權利,使每個中國人都得到發展自我和服務社會的機會,都享有人生出彩和夢想成真的機會。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落到實處,必將在更寬的領域以更大的力度推進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勾畫出中國未來五年現代化發展的藍圖,突出強調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蘊含著豐富的人權內涵。五中全會作出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就業創業、縮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等重要部署和一系列有效制度安排,對提升我國人權保障水平有著重要意義。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揭示了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將使全體人民在共享發展中“過上好日子”“有更多獲得感”,在更高水平上保障中國人民的各項權利,最終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的發展。
三、用歷史發展的眼光認識和處理人權問題
歷史、辯證、發展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指出,“人權保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一重要論述精辟地概括了人權的社會歷史性特征和人類對人權價值理念的不懈追求,體現了我國不斷完善人權保障制度的意志和責任。
人權是一個社會歷史范疇,是一定歷史發展條件和發展階段的產物。人類歷史反復說明,人權保障不可能一蹴而就。從應有人權,到法有人權,再到實有人權,必然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只有將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同各國的具體國情有機結合,主動適應社會發展要求,不斷在新的更高水平上保障人權,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才是“更好”的人權保障。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的歷史,就是領導人民爭取人權和不斷發展人權的歷史。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擔當起領導中國人民爭取和實現人權的重任,鮮明地提出了以反帝反封建和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權利為主要內容的政治綱領。在中國革命的各個歷史時期,黨領導人民創建革命根據地,建立民主政權,為保障人權作出了不懈努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創了中國人權發展的新紀元。新中國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其他壓迫勞動人民的舊制度,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確保勞動人民享有的人權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少數民族的自治權利和平等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權事業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取得了歷史性發展。進入新世紀,“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被莊嚴載入憲法,黨和政府將其確立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我國政府先后制定、頒布和實施兩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人權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人權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這些生動事實昭告國際社會,中國人權保障從理念到實踐,邁向了“更好”發展階段。
四、不斷推動國際人權事業健康發展與交流合作
在大力倡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新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新概念新表述。這些新概念新表述把握時代脈搏,對于我們積極參與國際人權公共產品供給,提升人權制度性話語權建設能力,推動國際人權交流合作具有重大意義。
和平權是一項重要人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歷經苦難,深知人的價值、基本人權、人格尊嚴對社會發展進步的重大意義,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發展環境。”不久前,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不僅是對自己歷史記憶的尊重,更是對人類前途命運的關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并且希望世界各國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讓和平的陽光永遠普照人類生活的星球。”這一論述充分表達了中華民族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和對和平的彌足珍惜。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為了實現和平權,迄今已為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3萬多名維和人員,彰顯了中國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贊譽。
發展權是基本人權之一,發展又是推動、維護和平的基礎。審視發展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際社會應該積極推進世界人權事業,尤其是要關注廣大發展中國家民眾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他特別強調指出:“唯有發展,才能消除沖突的根源。唯有發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唯有發展,才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向往。”中國始終是全球發展的貢獻者,2009年到2011年間,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目前,我國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在30%以上。中國承諾將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加對最不發達國家投資,以及向發展中國家提供“6個100”項目支持等,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支持和幫助他們減少貧困、改善民生、保障發展權。多年來,中國在減貧、糧食安全、疾病防控、教育培訓、環境保護等領域,共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派遣60多萬援助人員,提供了近4000億元人民幣援助。中國倡議共建“一帶一路”,致力于打造互利共贏、包容共進的世界發展和利益共同體,將為沿線60多個國家超過全球64%人口共享和諧、安寧、富裕的生活提供新的重大契機,體現了中國助力各國共同發展的理想與擔當。
加強國際人權交流與合作,是推動世界人權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各國人權交流合作”。各國只有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礎上開展對話和務實合作,才能擴大共識、減少分歧、共同提高。中國積極參與多邊人權機制,高度重視與各國開展人權交流與合作,每年與近20個國家進行人權對話和磋商;連續舉辦八屆“北京人權論壇”,每次邀請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百余名人權官員和專家學者與會;連續召開中美、中德人權研討會等系列會議,積極主動介紹中國人權事業發展成就和人權理念,增進了國際社會對中國人權實踐和人權觀的認識與理解,為國際人權事業發展作出了貢獻。(崔玉英: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