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立足中國大地、植根中國文明,凝練中國智慧、創新中國思想,解決中國問題、服務中國發展,深刻回答了事關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長遠發展的一系列根本性問題,是指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綱領性文獻。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并就如何堅持和鞏固這一指導地位進行了系統闡釋和精辟論述。為什么要牢牢把握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個靈魂,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貫穿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各領域,怎樣才能切實解決好真懂真信、為什么人、怎么用的問題?圍繞這些問題,本報今天特刊發理論對話。
主持人:
記者 曹建文
嘉賓
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 顏曉峰
山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商志曉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郭建寧
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韓振峰
1.為何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主持人: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不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事關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能否繁榮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明確提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這一重要論斷,對于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商志曉:兩千多年前,《淮南子》記述的“削足而適履”的故事,就很清楚地表明了不顧自身實際、生搬硬套的危害。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脫離開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搞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也是如此。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誕生于近代以來我國救亡圖存、發展強大的時代課題的回答與解決過程中,成長于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傳入中國并指導我們黨帶領億萬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爭取社會主義前途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就其歷史背景與現實存在而言,它處于以馬克思主義為思想指導、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度,肩負著用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去揭示社會實踐的本質與規律、總結提升我們黨治國理政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經驗與理論創造的重大使命,這樣的時空境況與責任擔當,決定了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才能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韓振峰:古人云:“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是被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了的科學理論。這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內在依據。二是因為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馬克思列寧主義之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開始有了“主心骨”,有了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中國共產黨人在這面偉大旗幟指引下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巨大成功。這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現實基礎。
顏曉峰:“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在涌入的諸多西方思潮中,中國先進分子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救國救民的真理,由此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從此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對于百年中國的影響,對于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引領,對于全黨全民族世界觀方法論的培育,對于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塑造,都是廣泛深入持久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秉承崇高的社會理想,聚焦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實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貫徹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開創中國特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既自立于世界思想之林,又融入人類思想之海,為中華思想理論的時代成就作出了獨特歷史貢獻。
郭建寧:中國選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由我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和意識形態所決定的。我國是共產黨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指導思想和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不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哲學社會科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最終也不能發揮應有作用。同時,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所證明的。馬克思主義產生于德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過程也就是逐步中國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成果。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續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 上一篇:
-
讓馬克思主義發出時代最強音
已是第一篇
-
讓馬克思主義發出時代最強音
- 下一篇:
-
激勵中華兒女團結奮進開辟未來的精神旗幟
已是最后一篇
-
激勵中華兒女團結奮進開辟未來的精神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