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新的實踐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不僅內涵豐富,而且有著嚴密的思想邏輯,既有立論基礎、根本目標,又有思想主線、重要遵循以及精神動力,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指針。
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以對當代中國國情的新認識為立論基礎。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中國的國情變得越來越復雜,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提出,是立足于對當代中國的深刻認識基礎之上的。什么是當代中國的國情?當代中國的國情表現為“三個三”:首先是“三個沒有變”,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三個沒有變”中最根本的就是基本國情沒有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所強調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牢牢把握這個最大國情,推進任何方面的改革發展都要牢牢立足這個最大實際。”其次是“三個前所未有”,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再次是“三期疊加”,中國經濟正處于從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動能轉換困難相互交織。“三個三”的新國情帶來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對我們黨治國理政的考驗之大前所未有。
在這樣的背景下,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提供了銳利思想武器。為了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提出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想,使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復蘇低迷的條件下在合理的區間內運行;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要求,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供給質量、供給品種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引導性;為了捍衛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不會被中斷,提出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為了使中國發展有一個好的國際環境,提出維護和延長戰略機遇期的思想,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
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根本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今天,我們13億多人的一切奮斗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目標。”為什么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中國曾經是世界強國,后來在世界工業革命如火如荼、人類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的時期,由于封建統治階級的腐敗無能,再加上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殘酷掠奪和戰爭阻撓,中國喪失了與世界同進步的歷史機遇,落到了被動挨打的境地。尤其是鴉片戰爭之后,中華民族更是陷入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悲慘狀況,陷入了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境地。經過幾代人努力,我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如此之近,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歷史機遇,我們必須牢牢抓住,決不能同這樣的歷史機遇失之交臂。中國夢的本質是什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這就把國家的愿景、民族的理想以及人民的生活融為一體,不僅能夠產生磅礴的發展動力,而且能夠帶來無限的創造力。
- 上一篇:
-
黨旗引領致富路——浙江寧波灣底村堅持發展集體經濟
已是第一篇
-
黨旗引領致富路——浙江寧波灣底村堅持發展集體經濟
- 下一篇:
-
讓馬克思主義發出時代最強音
已是最后一篇
-
讓馬克思主義發出時代最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