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平利縣實施精準扶貧實現人的城鎮化
地處巴山的陜西省平利縣,近年來,在探索和創新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方式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城鎮化、移民搬遷、精準扶貧方面,摸索出了“社區+工廠”的“平利模式”。目前,陜西正盡快推廣這一模式。
就地就業:
“平利模式”的筑夢偉力
平利縣有23.6萬人口,屬于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重點扶貧縣。
2010年,該縣遭受“7·18”特大洪災后,按照省里的部署,許多地方要實施移民搬遷。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有的家庭積蓄少,主要成員勞動技術缺乏,沒有穩定的收入保障……面對這些問題,平利縣的決策者認識到:“決不能一搬了之。”
調研發現,平利縣勞動密集型企業加工產品,大部分工序需要手工完成,具有工人上手操作快的特點,非常適合需要照顧家庭、不能外出打工的婦女就業,對殘疾人和就業困難群體亦有很大幫助。
“靶向”摸清后,平利縣隨即把就業創業、招商引資和移民搬遷進行有機“捆綁”,大力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進駐新建集鎮,通過培育增收產業,引導搬遷群眾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和增收。“這一辦法不僅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還有效解決了‘三留守’等社會問題,實現了群眾不離鄉土就能發家致富的夢想。”平利縣委書記鄭小東說,2011年以來,平利共建成集中安置區130個,轉移搬遷群眾約4.8萬人。
共建共贏:
“平利模式”的內生動力
去年年關,家住城關鎮藥婦溝社區的徐麗萍再也不像往年那樣著急了,手里積攢的工資,過個年綽綽有余。徐麗萍生活的變化,源于自家樓下新建的社區工廠。“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社區+工廠’這種模式不僅深受群眾歡迎,而且深得企業認可。”平利縣縣長陳倫富說。
3年時間,平利縣是怎樣把這一模式做得風生水起的?“與政府的優質服務有關,與相應幫扶政策有關,與良好的投資環境有關。”平利縣人社局局長楊飛不假思索地說,平利縣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支持社區工廠發展的優惠政策和措施。楊飛說,平利縣面對各個企業,“在具體招商引資過程中,沒有因為社區工廠屬于小微企業而另眼相看,反而因其帶動就業而高看一眼”。
“通過‘圍繞就業抓招商,圍繞招商抓創業’這一有力手段,平利縣迅速在全縣各個社區形成了‘招商、創業、就業’三位一體的工作格局,并通過增強本地人外出就業歷練和動員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實現了‘輸出勞動力、引回生產力’的雙贏目標。”陳倫富說。
隨著“社區工廠”的興起,2015年,平利縣的經濟發展實現平穩增長,增速達到12.4%,其中工業增加值較上年增長16.3%,連續4年榮獲“陜西省工業增長速度前十縣”稱號。
“平利模式”:
蹚出扶貧新路子
“‘平利模式’之所以足夠給力,就是因為它找到了一個恰到好處的‘支點’,凝聚并激活了各種生產要素的內生動力,實現了農民、企業、政府的共贏。”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說。西北政法大學經濟社會調查研究中心羅新遠教授認為:“平利縣的做法,為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精準扶貧蹚出一條新路子。”
平利縣委常委陳俊說:“平利通過建設新型社區,實現了基礎設施、人口和產業聚集,促進了農民向農業工人的身份轉變。”
“‘平利模式’引發了‘聚變效應’,它給人們帶來的啟示是多方面的,如對產業轉移的啟示,對形成第二波人口紅利的啟示,以及對‘互聯網+’時代縣域經濟轉型發展的啟示等等。”郭立宏說。(記者張哲浩 楊永林 通訊員劉勇 沈奕君)
- 上一篇:
-
山東:在文化自信中闊步前行
已是第一篇
-
山東:在文化自信中闊步前行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