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精神導引,它源自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遵循,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和動力,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交相輝映,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時代體現。
文化自信的時代視角
文化自信的提出,深刻體現了當今的時代特點與實踐要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新的歷史階段同樣也需要塑造自己的時代思想、時代精神和時代信仰,正是它們構成了文化的時代內涵。文化自信體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的最大凝聚力,是發展的需要,是理論的需要,是人民的需要。
發展是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觀上,我們要對發展過程中自己所堅持的理念、精神、追求保持充分的自信;客觀上,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的道路不能偏斜,發展的理論不能錯誤,堅持發展是科學的發展、理性的發展。新的時代,文化自信已經成為黨和人民重要的精神力量,也是取得更大成績,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思想保障。文化自信是發展的指南針,明確目標、清晰路徑,指明前進和奮斗的方向;文化自信是發展的主心骨,矢志不渝、百折不撓,堅定發展的信心和決心;文化自信是發展的發動機,兢兢業業,永不停息,提供發展的動力與能量。
“理論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堅定”,當前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必須以正確的、先進的理論作為我們的指導思想。文化自信是理論自信建構的基礎,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礎上的理論,才能具備內聚力、感召力、說服力,才能促成我們內心深處的認同感,才能體現我們獨特的精神標識。文化自信也支撐著與時代發展緊密相隨的理論變遷,理論的每一次躍升無不和時代文化緊密結合。文化反映實踐的發展,聚合多元思想的碰撞,確立和捍衛價值的主流,從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到毛澤東思想,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到目前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無不植根于文化自信的沃土,凝聚在共同理想的旗幟下。只有堅持文化的自信,堅定地沿著先進文化的脈絡向前發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科學理論和先進文化有機的結合。
中國的自信,本質上是文化自信。時代呼喚文化自信,在實現中國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現人民全面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文化自信彰顯的是中國精神,關注的是中國發展,堅持的是人民中心理念,凝聚的是共同理想信念。
文化自信的價值意義
馬克思指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當代中國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黨的十八大以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等等,都深刻反映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文化自信既是在社會實踐中取得巨大進步的現實反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文化自信的價值意蘊就表現為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高舉,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對革命文化的傳承,對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信仰與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選擇和歷史的必然,這決定了文化自信必然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統率下的文化自信。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社會主義中國始終堅持的指導思想,文化自信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實踐基礎上的、實事求是的文化自信,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的文化自信,堅持真理和價值相統一的文化自信。馬克思主義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因此,文化自信也必須是人民的自信。人民是文化自信的主體,文化自信不僅有利于凝聚民族的向心力,更是增強了人民堅持發展的底氣和面對困難前進的勇氣。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生生不息的源頭,也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之所在。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團結統一的國家意識、仁德兼備的心性境界、民本守信的治國理念、舍生取義的義利觀念、自強不息的拼搏意志、中庸大道的處世哲學、修齊治平的個人理想、天下為公的價值追求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中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內涵是對中國歷史和社會發展現實的反映,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創造力,是我們維系民族血脈的重要紐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中華傳統文化自信是中國人民精神屹立、銳意前進的后盾,也是在文化發展中實現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基礎,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全體中國人民的骨氣和底氣。
“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點,它是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爭取自由和解放歷程中形成的、與中國文化和中國革命發展密切相關的特有的文化形態,具有堅定、徹底的革命精神和厚重、深沉的革命內涵。堅持黨的領導是實現人民利益和革命勝利的必然選擇,對革命文化的自信就是對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自信。革命文化自信為文化自信提供著勇往直前的動力支撐,激勵著我們對理想和目標的堅持和追求。同時,革命文化自信也是對堅持革命精神的自信,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靈魂,從井岡山精神到長征精神到延安精神,再到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抗震精神,都凝結著我們黨的光榮革命傳統,是新時期的精神旗幟。堅持革命精神永續的自信,在當下中國的社會發展中依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時代需要文化自信,人民呼喚文化自信,實踐造就文化自信。文化的功能正是文化價值的實現。文化自信,秉承著科學開放的馬克思主義,堅守著固本培元的中華傳統文化,繼承著黨和人民浴血奮戰的革命文化,踐行著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展現著人民主體的本質力量,蘊含了深刻的時代價值。文化自信是時代發展的精神需求,是黨和人民進行偉大的民族復興實踐的要求,也是對文化自身獨立、融合、發展的要求。文化自信匯聚的是中國人民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巨大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帶有最深厚的歷史積淀與精神傳承,是牢不可破的精神長城。(作者單位: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陶蕾韜)
- 上一篇:
-
文化自信是理論自信之根
已是第一篇
-
文化自信是理論自信之根
- 下一篇:
-
文化自信:中國自信的本質
已是最后一篇
-
文化自信:中國自信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