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新戰略帶來新氣象】
日前,一臺大戲《鄧世昌》拉開“2016中國(張家港)長江文化藝術節”的帷幕。“傳統節慶和紀念活動相結合”“民俗特色和高雅藝術相結合”“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探索,讓堅守13年的長江文化藝術節常辦常新。
“張家港作為一個縣級市不僅扛起了長江文化的大旗,而且要在這面大旗下讓文化浸潤整座城市,引領城市發展。”江蘇省張家港市委書記朱立凡說。
張家港市堅守文化根脈,對文化建設有創新意識。今年,該市“縣域文化館總分館體系探索與示范”項目成為全國僅有的4個國家文化創新工程項目之一。2013年,“公共文化服務網格化模式創新與示范”也同樣作為重點項目入選國家文化創新工程。
不久前,評彈演員季靜娟和搭檔赴法國參加第九屆巴黎中國曲藝節,雙雙榮獲“盧浮”銀獎,為張家港市戲曲曲藝贏得首個國際獎項。她的成功得益于張家港文化強市、文化惠民的理念。
近年來,張家港市制定實施多項政策,每年投入950萬元資金用于文藝創作和獎勵。文化中心、評彈藝術館、河陽寶卷館等成為文化地標,人均公共文化設施面積居全國領先地位;一批曲藝作品在文化部群星獎、中國曲藝牡丹獎、中國蘇州評彈藝術節等重點賽事中頻頻獲獎;獲得了“中國曲藝之鄉”“中國小戲小品之鄉”“中國寶卷之鄉”等稱號。不久前,張家港還成為全國第二家、江蘇省首家“中國曲藝名城”。
市民陳黎明登錄張家港數字博物館網頁,發現文物以三維的形式呈現在眼前后,愉快地和朋友分享:“這樣的方式讓文物變得生動起來,更方便我們去了解。”
數字博物館的華麗“蛻變”得益于該市統一的數字文化信息資源數據庫的建立,實現了文化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此外,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等子系統與區鎮進行對接,實現了線上線下雙向互動。借助數字化平臺,文化服務實現了全覆蓋,跨越了地域限制。
“數字化”服務只是近年來張家港憑借現代信息技術加強文化惠民服務的一種途徑,但文化要真正實現“以文化人”的目標,還是離不開有血有肉的人的廣泛參與,網格文化員、文化志愿者就是張家港實施文化惠民服務的中堅力量。
2012年年底,張家港在全國率先探索實施網格化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將全市區域劃分為1051個文化網格,組建了一支1075人的網格文化員隊伍,把文化服務的觸角延伸到群眾身邊。2015年,張家港共開展各類文化志愿活動90項1500余次,受益人次達15萬。通過一項項志愿服務活動,文化惠民的舉措落實到城鄉每一個角落。
張家港還嘗試通過生產性保護,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久遠。該市把有500多年的歷史的雷溝大布織染工藝列入全市首批“非遺”目錄,并在2009年指定某公司為代表性傳承單位。該公司在注冊“雷溝大布”商標的同時,將傳統的制作工藝與現代服飾需求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還請設計師做成了服裝。現在,雷溝大布元素面料每年約生產200萬米左右,2015年還成功入選省級非遺名錄。(記者 蘇雁)
- 上一篇:
-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美麗“邂逅”
已是第一篇
-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美麗“邂逅”
- 下一篇:
-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愿景與中國擔當
已是最后一篇
-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愿景與中國擔當